第8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戴尔·卡耐基作品卡耐基口才学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若是采用图表,务必令其够大,可以使人看得清楚。而且千万别把这样一件好事做 过了头。一长串的图表常常也是令人感觉无聊的。利用展示物时,请依以下建议,保证 必能获得听众的注意:展示物应不使听众见到,直至要用时再出示。使用的展示物应该 够大,使最后一排都看得见,当然听众若看不见展示物,便不能发挥展示物的作用了。 在讲话的当儿,绝不让展示物在听众间传阅,干嘛要自找对手竞争?展示一样东西时, 要把它举到听众者见得着的地方。记住,一项能打动听众的展示物,强胜十样打不动人 的东西,若是技术上可行,示范一下。讲话时莫瞪着展示品,你是要与听众沟通,不是 要和展示物沟通。展示物使用完毕,应尽可能收起,不教听众再看见。如果展示物适于 做“神秘处理”,则将它放在一张桌上,你讲演时就把它置于身边,并把它盖上。当讲 话时,多提它几次,这样会引发好奇心,不过却别说它是什么。然后,当你揭开覆盖之 时,你早已引发了好奇、悬疑和真正的兴趣。

用视觉材料来增进演说明晰的策略,已愈来愈显重要了。

这对使讲演具体化很有好处。

培养谈判实力,还可以通过对一些具体的操作性事务的训练来完成。有一位射箭运 动员参加一次射箭比赛,一路过关斩将,到最后只剩下一位对手了。最后这位对手的最 后一射并不理想,使他只需射到5环以上就可荣获冠军。

这是关键性的一箭,射中5环以上,他便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果不能,他便只有屈 居亚军了,而这种可能是极小极小的,对于他这么一个从千军万马中厮杀过来的神箭手 来说,怎么可能连5环都达不到呢。

似乎已经胜券在握了。

当时,所有的观众都睁大了双眼,死死地注视着他,所有的照像机、摄影机都对准 了他,气氛自然紧张起来,简直可以听到人们紧张的呼吸声。射手的心慌乱起来,他为 这种气氛所威慑,他的心理负担超出了他本身所具有的承受力。

箭射出了。然而事情出人意料,竟然连标靶都没沾到。

他痛苦地闭上了眼睛。5环,这在平时的话,他随手一射都能够达到的啊……

这便向我们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增强定力,以确保技能的正常发挥?

在重大的谈判当中,谈判者尤其是一些初涉谈判领域的人,往往会被凝重的气氛和 压力逼得心慌意乱,六神无主。本可以发挥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主导权轻而易举地落 到了对方手中。谈判结果对这种人来说只能是失败。

事实上,不存在任何一种能治好胆怯症的灵丹妙药,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自我训 练,使自己具有对付各种变化的能力。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又不得不旧话重提, 那就是必须尽量做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具有健康稳定的心理,必须对谈判有可能 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做假想的练习。

所谓假想练习,就是针对谈判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作实况的模拟,找出应 付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办法。

----------------------------------

四把演讲戏剧化

在非洲有个传道的牧师,有一次他在给非洲热带的土著居民宣讲《圣经》时人们都 在聚精会神地听着,当他念到“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但也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的白” 这句话时,他一下子楞住了。这时牧师就想,这些常年生活在热带的土人,他们怎么会 知道雪是什么样子和什么颜色呢?而他们经常食用的椰子肉倒是很白的。我何不用椰子 肉来比喻呢?于是,机灵的牧师便将《圣经》改念为:“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的, 但也可变成像椰子肉一样的白。”

“雪白”虽然很形象,但“椰子肉的白”也很形象。而这位机灵的牧师只用了后者, 却把这个信息已经有效地传给了土人。这就使他的讲话先有了戏剧性的效果。

在这里,这位灵活善变的牧师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启示:

我们在说话,特别是比喻时,都要注意会使用形象性的语言。

形象性的语言听众容易理解接受。如一九二七年的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浏阳 文家市对那些被打散后又重新集结的起义队伍讲话时曾说:

“我们工农武装的力量还很小,就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现在力量还很大, 就好比一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咬紧牙,挺过这一关,我相信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 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这里,“小石头”和“大水缸”虽然都是普通的东西,但对于工农起义的战士来说, 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如果用“社会发展的肯定性力量”和“社会发展的否定性力量” 的说法代替“小石头”和“大水缸”来作演讲,就不那么容易被战士们所接受了。

毛泽东的语言可以说是形象性语言的典范。他经常使用人们熟悉的形象。比如说他 号召人民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时就说要推翻“三座大山”;遣责蒋 介石不抗日,却要抢占解放区的土地时,就说蒋介石“躲在峨嵋山上,不栽树,不浇水, 却要摘桃子”等等。由此可见,形象性的语言确实寓意明晰浅显,听众感受和理解得比 较快。

善于辞令者说话,不仅常用视觉和听觉性语言,同时,他们也善于不失时机、恰到 好处地运用其他感觉形式的语言,即味觉、嗅觉和触觉性语言。

如三国时的曹操,在一次行军途中,对那些口渴难忍的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可以 摘梅子吃”,运用的就是能引起士兵“酸”的味觉的语言;毛泽东把空话连篇、长而无 味的“党八股”文章讥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就既有视觉传感,又有嗅觉传 感,使听众对“党八股”文章增加了厌恶感。

卡耐基认为,说话时巧用谐音法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取得出人意料 的戏剧性效果。在谈判桌上和演讲当中,也有很大的效用。谐音法的运用大致有几种形 式:

婉言批评。在特殊情况下,不愿明言指责,运用谐音法可达到委婉批评的效果。

有一次,一位小伙子向老人问路:“喂!去索家庄该走哪条路?还有多远?”老人 抬头看了他一眼,对小伙子的傲气和无礼很不满意,随口应道:“走大路一万丈,走小 路七八千丈。”

小伙子听了摸不着头脑:“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老人笑着对他说:“小伙子, 原来你也会讲‘里’(礼)?”小伙子知道自己失礼了,连忙给老人陪礼道歉。

谐音讽刺。运用谐音法,可对不便明说的丑恶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鞭笞。

辛亥革命后,清帝逊位,国民改呼“皇帝万岁”为“民国万岁”,人们以为从此天 下太平,而事实却是军阀混战,贪官盛行,民不聊生。撰联大师刘师亮编出“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的对联,其讽刺的效果可谓入木三分。确实,民国不能“万岁”,却有“万 税”,天下不大太平,只有“太贫”。

谐音表态。利用交谈语言中某个字的谐音关系,可委婉地表明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

清人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逮捕了一个绰号“地头蛇”的恶棍。恶棍的伯父和舅 舅(与郑板桥是同科进士)带着酒菜连夜登门求情。在酒席上,进士提出要行个酒令, 并拿起一个刻有“清”官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清,无水也念青,无水 添心便念精。”郑板桥更正道:“年兄差矣,无水添心当念情。”进士听了大喜。郑板 桥猛然感到中了计,紧接着大声说道:“酒精换心方讲情,此处自古当讲清,老郑身为 七品令,不认酒精但认清。”那两人见状,只好告辞。

这里,这位进士巧用谐音求情,而郑板桥却妙用谐音变化,表明了为官一身清、决 不徇私情的态度。

谐音还击。运用谐音法,可对某些不恭的言行给以巧妙还击。

唐朝宰相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设法奚落他一番。

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就约李白对三步句。李白刚一进门,杨国忠便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 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 的脚喊道:“一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正。 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

谐音转换。这里指用关键字的谐音转换成另一个意义的词语,用新的语义掩盖原来 的语义。

有个住旅店的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五十两银子不见了,而这一晚旅店也没别 人,只有他一人,因此他怀疑是旅店老板偷去的,但老板死活不承认。二个闹到县衙, 县官对老板说:“我在你手心里写个‘赢’字,你到院子里晒太阳,如果晒很长时间, 赢字还在,那么你的官司就打赢了。”随后,县官把老板娘叫来。老板娘来到一看只见 老板在外面站着,不知怎么回事。这时只听县官对她丈夫喊道:“你手里的‘赢’字还 在不在?”店老板连忙回答说:“在,在。”老板娘一听丈夫承认了“银子”在,就不 敢隐瞒了,乖乖地回家拿出了银子。

巧表态度。运用谐音法,可巧妙地表达对某些人和事的态度。

有人曾经在鸡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有人 改下联为“捞者莫来劳者来”,这句话是针对那些“下水摸鱼”、“雁过拔毛”者而言 的。鸡场来之不易,劳心者为之筹谋,劳力者为之工作,而“捞者”却借参观、检查之 名,来大吃大喝还不算,走时还白拿。此联巧借谐音,表明心迹。

谈话时巧用谐音法的妙处真可谓是功力无穷,而颠倒词序法则可以增强语意,使交 谈语言更加深刻,从而取得戏剧性的说话效果。

于右任的书法享有盛誉,一向被称为“于体”,但他平日不轻易赠与别人。一次, 一个人求字,于老先生不想给他,无奈他一直要求,只好写下了“不可随处小便”几个 字,满以为这样的话登不了大雅之堂。谁知过了几天,那位求字者拿着裱好的条幅,来 向于老道谢。于老把条幅展开一看,正是自己亲笔所写的,只不过变成了“小处不可随 便”,真是一句精辟的格言。这位求字者就是采用颠倒词序的方法,使于老这一句本不 能登大雅之堂的话,变成了一句具有深刻哲理性的语言。

颠倒词序,可以改变语意,使交谈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

一九四九年九月,云南解放前夕,蒋介石令沈醉枪杀进步学生并逮捕了九十余名爱 国主义人士,正准备起义的云南省主席卢汉急忙打电报给蒋介石陈说利害,为这批民主 人士说情。蒋的回电是:“情有可原,罪无可遣。”(遣在这里是逃避的意思)卢汉十 分着急,把电文给李根源先生看。李先生看后,把词序改成:“罪无可遣,情有可原。” 在昆明的军统头目阅读电文后,以为蒋介石“恩威并举”,于是这批爱国民主人士得救 了。后来蒋介石得知此事,气得火冒三丈。他怀疑秘书记错了自己口授的电文,又不能 排除自己搞“颠倒”了“语序”,只得骂几声“娘希匹”罢了。

古今中外许多名句格言,都是运用颠倒词序法,以增强语意的表达效果。郭沫若说: “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书读死。”林肯说:“你能在所有 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 人。”这些格言,就是变换某些字词,使语言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含义。

实践表明,在一定的情况下,采用颠倒词序的方法,能更好地表达人们需要表达的 内容。但如果是在谈话时,重复几次谈一个话题,发表一个观点,虽然有强调说明的作 用,但多半因为没有新意而会使听众生烦。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里就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带着更大的悲伤。她向人诉说:“我真傻,真的,我单知 道雪天野狼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她儿子被狼咬 死,大家曾表示同情,但祥林嫂不断重复这几句话,就使大家表示出冷淡的态度。

其实,一个人哪能不断有新的话题?譬如一些朋友相聚,当没有新的情况可说,还 要重提旧事时,可以用新的叙述语言,从新的表达角度来谈,同样会有好的效果。

一对恋人相会,只要有一方善于老话新说,他们之间就能有永远讲不完的话题。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都能生动、风趣地表达,那么就不会因为同一句话多次重复而 显得单调,呆板。

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曾引起很大反响,他在这本书里抨击了美国政 府的腐败和那些政客、资本家的卑鄙无耻。

一天,在酒会上,记者追问马克·吐温对政府官员的看法。马克·吐温一气之下说: “美国国会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

这句话在报纸上披露后,议员们大为愤怒,纷纷要求作家出来公开道歉或予以澄清, 否则,就将诉诸法律。

后来,马克·吐温在另一个场合又对记者发表谈话:“前一次我在酒席上发言,说 ‘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事后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适当,而且也不符 合事实。

我郑重声明,我上一次讲话应该更正为:‘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娘养 的。’”这个声明十分精彩。作家没有把已说过的话简单地重复一遍,而是作一种相反 的表达,其实跟前次所说的是同一个意思,甚至抨击的面更广些,这样对方也抓不住把 柄了。

所谓“戏重演不好看,话重说不好听”,只是表明了道理的一部分。一些戏因为新 的扮演者的表演,而一直受人喜爱。

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也往往由于不同的表达而每次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一个人的话 题是否有哲理,是否能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也与说话者的思想成熟程度密切相关。

哲理性语言有许多种类型:

警策型。这类语言的特点是话一出口使人一惊,但惊而无险,出人意料,却在情理 之中,例如,有一位哲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人可能一百岁时才走向坟墓,但他 生下来就已经死亡。”这句话中的“活了一百岁”与“生下来就已经死亡”是一个大矛 盾,然而矛盾背后却潜藏着深刻的哲理。

若愚型。这一类型的语言往往说出最平常的事,然而这些事情一经提示,变成了很 耐人寻味的东西。如爱默生说:

“站在山的旁边,就看不到山。”歌德也曾说:“光线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别 黑。”他们说的都是极普通的事实,然而一经他们提示,这些事实就起了奇妙的变化, 使人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

忠告型。这类语言常使人在善意中感到亲切,在亲切中领悟道理。如:“如果你考 虑两遍再说,那你一定说得比原来好一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 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远。”等等。

总结型。这类语言的特征是归纳经验。如:“长久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 的答案。”“财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等等。讲演和谈活中运用 哲理性语言,可以起到精辟、深邃和简炼的效果,可以使自己的言词更有力量。

从生活中提炼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并用排比的形式加以列出,效果会更好。如一九 八八年全国职工演讲邀请赛中,有一组论辩,反方青岛队主辩发言中阐述“严厉惩处不 是纠正腐败现象的最好手段”的观点时,强调指出:“腐败分子是活生生的人,你消灭 了他的肉体,却消灭不了他的灵魂;你限制了他的人身自由,却限制不了他的思想自由; 你解除了他的职务,却解除不了他的恶劣影响。”这段富有哲理的话,赢得了听众的阵 阵掌声。

在日常交往中,与人谈话往往是很愉快的事,但也有自己说的话被别人误解的时候。

要想使自己的话不被人误解,必须注意:

尽量少用话中有话的句子。在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话一定要说得明确、具 体,千万不要模棱两可,以免引起误解。

不要随意省略主语。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可以省略主语,但这必须在交谈双方都 明白的基础上,否则可能引起误解。比如,一位男士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 看了看说:“大,大。”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号的帽子,他都嚷道:“大, 大。”售货员生气了,说:“分明是小号,你为什么还说大?”这人结结巴巴地说: “头、头,我说的是头大!”

造成这种狼狈结局的原因就是他省略了主语。

注意同音词的使用。同音词就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如果同音词用得不当, 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如把“期终”改为 “期末”,就不会误解了。

少用文言词和方言词。与人交谈中,文言语过多使用,容易造成误解。除非有特殊 需要,一般不要用文言词。

而方言词的使用更容易造成误解,特别是不同方言区的人谈话,如各自使用方言, 那就更困难了。如“公公”一词,普通话指丈夫的父亲,贵阳话则指自己的祖父,扬州 话指外祖父,重庆话指祖父的姐(妹)夫,各有所指。

说话要注意停顿。如“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这句话,即可理解为“中国队 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又可误解为“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这样,如不 注意语句的停顿,就容易造成误解。

如果在演讲和谈话中巧妙地引用典故,也可以达到叙事论理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 戏剧性效果。

“典”既可以是马列的经典著作,也可以是古今中外之典故,包括成语、俗语、名 言、格言等等。

例如,《光明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位二十岁出头,蓄着胡须的 小伙子走进其法律顾问处。

小伙子是某厂青工,他报考电视大学的准考证被车间领导扣留了,要他把胡须剃掉 再给他。小伙子坚持不剃,双方僵持着。小伙子带着火气问:“我留这个胡须违法吗?” 律师笑着答道:“不违法。”小伙子立即又说:“那我可以控告他们!”

随即把情况对律师说明。

律师沉思了一会,和言悦色地对他说:“不违法,但你违反人情,违反国情!我国 六七十岁的人也不一定留胡须,四五十岁的人还经常刮胡须,你年纪轻轻却留胡须,既 不卫生,又不美观。这就叫违反人情。”

“为什么说还违反国情呢?”小伙子不满地问。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明末清初,清统治者下了一道命令,一律剃须留辫,否则格 杀勿论。汉族人民发出‘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的口号,于是一场壮烈的 抗清开始了,到处血流成河。你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吗?在日冠占领上海期间他蓄须拒 不登台,这些行动都是带有政治性的。请问,你留胡须也带有政治性吗?”

小伙子连忙说:“没有,没有!”

这位律师引用典故,使谈话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战国时,有一位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他为了使秦惠王采纳以征战称霸天下的主张, 采用了旁征博引的说理方法。

他先详尽地向秦惠王分析了秦国优越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等国情, 以此作为可行征战的明证,但秦惠王不为所动,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苏秦又列举了历史 上的“五帝”、“三王”等事例,最后秦惠王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这就说明事例既要 广,又要不离中心主题。如果能够巧妙运用熟语,则能大大增加语言的感染力。

毛泽东同敌人辩论中,常常是信手拈来,熟练地运用成语来进行点缀,使得自己论 说生动,驳斥有力。

一九四一年一月。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屠杀新四军将士。对此,毛泽东在谈 话中对国民党反动派提出了严重警告,谈话中大量使用了成语。

“我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反动派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那时我们就爱莫能助了。我们是珍重合作的,便必须他们也珍重合作。老实说,我们的 让步是有限度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这是他们自己性命交关的大问题,我们不得 不尽最后的忠告。如果他们怙恶不悛,继续胡闹,那时全国人民忍无可忍,把他们抛到 茅厕里去,那就悔之无及了……”

在这段话里,毛泽东用了“祸起萧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爱莫能助”、 “亡羊补牢”、“怙恶不悛”、“忍无可忍”等成语,有一种强大的艺术魅力,也大大 增强了说服力。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形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恰当地引用俗语,可以增强 讲演和谈话中的幽默感和说服力。

抗战胜利后的一天,上海一幢公寓里发出阵阵欢笑,原来,画家张大千要返回四川, 他的学生为他饯行,梅兰芳等名流也到场作陪。宴会开始时,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说:

“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众宾客都楞住了,梅兰芳也不 解其意,笑着询问:“此话作何解释?”张大千笑着朗声答道:“你是君子——动口; 我是小人——动手!”满堂来宾,笑声不止,宴会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张大千简单的 祝酒词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能巧妙地引用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俗 语。

谚语和俗语一样,也可以为语言增色。谚语经历了千百年的长期流传,千锤百炼, 它凝聚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谚语还具有寓意深长、语言简炼、琅琅上口、 易于记忆的特点,因此常为讲演和谈判者使用。

例如,你想说明一个道理,先引用一句“九牛扳不过一个‘理’”;你想谈谈人要 有志气,先引用一句“胸无大志,枉活一世”;你想谈锻炼身体,先引用一句“若要健, 天天练”;

等等。这些谚语鲜明生动,富于很强的表现力和戏剧化效果。

一九八八年五月,美苏两国领导人会谈。在欢迎仪式上,戈尔巴乔夫说:“总统先 生,你很喜欢俄罗斯谚语,我想为你收集的谚语里再补充一条,这就是‘百闻不如一 见。’”戈尔巴乔夫之意,当然是宣称他们在削减战略武器上有行动了。

里根也不示弱,彬彬有礼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不是匆忙催生。”

里根的谚语形象地说明了美国政府不急于和苏联达成削减战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既 定政策。

两国领导人经过紧张磋商,在某些问题上缩小了分歧,都表示要继续对话。戈尔巴 乔夫担心美国言而无信,于是在讲话中用谚话提醒:“言不信,行不果。”里根也送给 戈尔巴乔夫一句谚语:“三圣齐努力,森林就茂密。”

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个半截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说, 像谜底。在交谈中,人们运用它作为修辞的手段,也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戏剧性效果。

例如,为了说明某个人工作开展慢,引用一句“他呀,大象屁股——推不动……”。 为了说明自己办不成这件事,引用一句“我是‘丫环带钥匙——当家不做主’呀!”等 等,都很恰当和得体。

常言道:“美味不可多用。作为语言中调味品的歇后语也是如此,用得恰到好处, 准确简炼,一语千钧,增添力度;用得多了滥了,就会令人生厌,显得不严肃,流于肤 浅和滑稽。

数字是枯燥无味的,但有经验的讲演者却知道,数字自有一种非凡的力量,如果能 巧妙地加以利用,就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作用。

一九七二年,来自纽约的一位女国会议员贝拉·伯朱格进行了一次演讲,呼吁在政 治生活中给妇女平等地位。她说:

“几个星期前,我在国会倾听总统对全国发表讲话。在我周围落座的有七百多人。 我听到总统在说:‘这里云集了美国政府的全体成员,有众议员、参议员,还有最高法 院成员和内阁成员。’我环顾四周,在七百多名政府要员中只有十七人是女的;在四百 三十五名众议员中只十一个是女的;一百名参议员中只有一个女的;内阁成员中没有女 的;最高法院中也没有女的。”

她用不着多说了,因为无论说多少话,也比不上这几个数字更能说明问题。无论你 是否同意她的观点,在这几个确凿的数字面前,都不得不承认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性别 歧视。

对比性数字比无对比地罗列数字,显然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更好的效果。我们在言辞 中应善于将有关数字对比着表述出来。比如,为了说明美国电视中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的节目之多,有人指出:“调查表明,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的青少年学生,大约有一万 多个小时是在听摇摆音乐中渡过的,这比他们在校十二年度过的全部时间只少五百个小 时。有人做了一次普查,平均每个观众一年里在电视节目中可看到九千个表现性行为的 镜头,暴力场面更多。一般高中生到毕业时,观看电视二万二千小时,相当于他们在课 堂时间的两倍,在这二万二千小时中,可看到一万八千起谋杀……”

这样对比性地运用数字是十分成功的,使人深切感到青少年学生受毒害之剧烈。

一九四六年七月,蒋介石发动了全国内战,派了一百七十余万人进攻解放区,一时 间“黑云压城城欲摧。”当时,我方有不少人对这场斗争的前景发生了怀疑。这时候毛 泽东给大家算了一笔帐:蒋介石共出动了二百一十八个旅,约占蒋军正规军的百分之九 十,再也没有太多的兵力可供抽调了。我军在一月至十月间就歼灭了蒋军二十四个旅。 按这个速度计算,当我军歼灭第三个二十五个旅时,敌我力量就会发生重大变化。不出 一年时间,就可以迎接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

他用以上计算方法驱散了人们心头的疑云。

在演讲和谈话中,恰当地运用比喻也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的效果。

刘向《说苑》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有人对梁王说:“惠子这个人说话善于打比喻。假如大王您不让他打比喻,那么, 惠子就没话说了。”

于是,梁王对惠子说:“希望您今后发言时不要打比喻了。”

惠子回答说:“假如有个人不知道‘弹’为何物,您告诉他‘弹就是弹’,你能明 白吗?”

梁王说:“当然不能明白呀!”

惠子接着说:“如果您改换一种说法,告诉他:‘弹的样子象弓,是用竹子作弓 弦。’那么,他该明白了吧?”

梁王说:“当然明白了。”

惠子说:“我要把我知道的事物告诉不知道这事物的人们,您说不打比喻行吗?”

梁王说:“不打比喻是不行的。”

这个事故的有趣就在于梁王本来是不许惠子再打比喻的,可是惠子又悄悄打了一个 比喻,说得梁王心服口服。

比喻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可以给语言涂上一层斑斓的色彩。运用比喻, 可以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溶于一炉,使真理变得浅显通俗,易于理解和接受。

作家秦牧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好比喻,常常能很有效地吸引人。比如说资本主 义社会里,有的人可以不遵守法律,而有的人非守法不可,有人就比喻说:‘法律像一 张蜘蛛网,大昆虫挣走了,小昆虫却给粘住了’。”

如果直接说资本主义的法律对某些人没有什么约束力,意思比较抽象,而拿蜘蛛网 打比方,具体形象的意思便从抽象的雾霭中显露出来了。

比喻一般用来回答较复杂的问题。谈判中,当对方以某种事例显示出难以理解的道 理,来吊难时,我们则以能比喻的事例显示出另一种道理,以进行反驳。

如,儒士张个与僧人辩论。僧人宣称:“儒教虽正,却不如佛学玄妙。我们僧人能 读儒教的书,你们却不能通晓佛家的经典。

张个答:“不对吧,比如饮食,人可以吃的,狗也能吃;

  如果觉得卡耐基口才学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戴尔·卡耐基小说全集卡耐基口才学卡耐基成功全集:社会交往技巧卡耐基成功全集形象设计艺术卡耐基成功全集经营管理方略戴尔·卡耐基传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