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叶萱作品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头晕目眩的暗黑未来扑面而来,我“亚历(压力)山大”地看着这些留言,最后看到这么一条:哈哈,这场景太熟悉了哇!我那养闺女的同事都觉得是因为我没教好,儿子才这么皮的哇!这样看来,我家不是特例啊!

记忆之门轰然打开!

大约在我十岁的时候,姑姑生了个儿子,于是从此,我就有了个比我小十岁的表弟。

话说表弟这种生物,如果跟表姐们年纪差得小,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间,还是很容易互相做个伴的。可若年纪差得大了,姐姐们就不像是姐姐,而像是天然老妈子——我们一群小学高年级女生,带着一个走路跌跌撞撞的小男孩,拖油瓶一样不说,还动不动就哭。某次家庭宴会上,这个小拖油瓶一直不肯乖乖吃饭,只顾到处乱跑,大吼大叫,而且还扒在别人椅子后面打扰别人吃饭,我企图吓唬他,他就恶人先告状地咧嘴哭…我被他吵得头疼,恨恨地骂:“×××,你真是没教养!”被我姑听到了,她很伤心,可在那时候的我看来,这分明就是不严格管束孩子的自作自受。

直到多年后,我也有了儿子。作为一个自诩在家庭教育上还算比较用心的妈妈,我看看乖巧的女儿,再看看那个调皮到恨不得飞檐走壁的儿子,然后再看看我那如今已经器宇轩昂、在银行系统独当一面的表弟,顿觉每个男孩的妈妈,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这么说真不是夸张,因为作为一个已经有一定育儿经验的妈妈,按理说,在对待叮叮这件事上,我应该更加胸有成竹才对。但随着叮叮渐渐长大,我发现,他完全是在不断刷新我的底线!我想,上天赐我一个儿子,大概就是用来补充完善我的育儿知识体系的吧…

比如,咚咚长到两岁半,上幼儿园之前,包括生婴儿急疹的时候,都没有吃过退烧药,偶尔感冒,喝水自愈;腹泻一次,吃了一点妈咪爱,不是很好用,又在补充糖盐水的同时吃了一小包思密达,痊愈!所以后来某次,当朋友问我“你家宝宝感冒时都吃什么药”的时候,我真是很迷茫地反问:“需要吃药吗?不是多喝点水就可以吗?”朋友瞪着我哑口无言,我也很无言…我有说错吗?

然而那年冬天,叮叮他从天而降,先是乳糖不耐受,然后是肠胃易罢工,再然后整个冬天肺炎三次住院一次,再再然后春天他又咳嗽,据说是因为受不了太脏的空气,所以他小人家敏感了。再再再然后我们带他去稍远处一家医院求医时,发现这位亲他竟然晕车!竟然坐车超过两公里就会吐得昏天黑地痛不欲生…我说儿子你这到底是随谁啊?

直到某天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里看到这样一句话:“男孩从受精开始就显示出身体成长的脆弱性…男子的一生对疾病都比女子更敏感些。”好吧,必须承认,尽管我们也知道有很多男宝宝身体强壮,也不乏女宝宝身娇体弱,但理论书籍最大的好处就是它作为对绝大多数人共性的总结,会让看书的我们有一种“原来大家都是这样的”或“原来不止我家宝宝是这样的”类似恍悟,并瞬间缓解我们的焦虑。

毕竟,既然大家都是这样的,既然那么多宝宝都仍然健康长大,那么一步步往前走就好了,只要爱在、信念在,只要帮宝宝强健体魄的决心在、行动在,总会一天天好起来——我这样想,希望时光你手下留情,少给我点磨砺,我将感激不尽。

可是,除了生病这事儿以外,还有调皮。

比如出门游玩的时候,姐姐安静地走在妈妈身边,拉着妈妈的手,上车坐在宝宝安全椅上后会提醒妈妈系安全带,到了饭店坐在宝宝餐椅上自己吃饭,妈妈说不能到外面乱跑就只在店里溜达…

可弟弟呢?

当我在厨房做饭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转身,发现这个昨天还不会走路的小男孩已经咧着嘴巴在我身后笑,一边笑一边摇摇晃晃扑过来。我被吓一跳,赶紧关火,就转身的工夫,他已经蹒跚到橱柜旁边,拉开微波炉的门,往里面放了一把小手电筒。等你好不容易把他抓住往卧室走,路过餐桌时他飞快地伸长胳膊,嗖地一下就抓到一根筷子挥舞,那身手敏捷得让你恨不得自毁双目,而且,他还能一天比一天更敏捷!

或者我在桌边看书、写字,这个小男孩在我身后先是试图抠下电源面板上堵着的安全插头,无果后便脱了短裤当抹布擦地板,擦完地板再擦床单。我去拯救自己的床单时,这个才刚满十四个月的小男孩已经逮着机会爬上小椅子,再踩着小椅子爬上床头柜,再踩着床头柜爬上窗台…我回转过身的时候差点吓得断气:只见他站在窗台的边缘“咯咯”笑着跺脚!尽管我以防万一已经给家里所有窗户装了防盗网,但窗台距离地面一米多,就算面朝室内摔下来也不是闹着玩的!

再大点,他十八个月,我们带他出门闲逛。路过一家大型商场时,我停下步子,低头找纸巾给吃完冰激凌的咚咚擦手,呆哥帮我拎包。不过十几秒钟时间,再抬头,叮叮就不见了!我和呆哥吓得魂飞魄散,扯着咚咚四处搜寻,终于在几十米开外的商场大厅里找到正在欢乐奔跑的叮叮大侠——时至今日我都没想明白他是怎么做到在那么短时间里跑过一个小广场、跑进商场大堂,且毫不畏惧地四处闲逛的呢?

直到又是某一天,我看一本家教书,里面解释,绝大多数男孩子比女孩子调皮,是因为一种叫作“睾丸素”的神奇物质,它让男孩子有更丰沛的体力、更旺盛的精力,让已经被事业、家务累得团团转的妈妈们越发感到精疲力竭。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科学,且我知道有很多女孩子也很调皮,但我还是愿意相信这种理论所产生的“慰藉”效力——我宁愿相信调皮是天生的,是从你在产房里第一眼迎接那个神奇的“小鸡鸡”开始,就必须面对的未来。

这样的未来,是辛苦的、吵闹的,是家里动不动就乱七八糟的,是各种物品常常神奇般变得支离破碎的(有无意间摔坏的、有故意拆毁的)…可是怎么办呢?夜深人静,你看着那张安然沉浸在梦乡中的小脸蛋,还是忍不住凑上去,轻轻亲吻。

所以,到这时,我终于明白,哪怕我为了这两个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细心,搭上更多的时间、精力,阅读更多的书籍、资料,我都无法完全预料那些“成长的烦恼”。我现在也终于理解了,对很多男孩子的妈妈来说,不是她们不用心,不是她们疏于管教,而是只要她们还不想束缚儿子希冀自由的天性,就必然要面对一个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更加焦头烂额的自己。

且,我们谁也没有资格对别人的家庭教育指手画脚,因为那不是我们熟悉的家庭,那盏灯火背后有太多我们所不了解的细节与牵绊:老人是否抢夺话语权、孩子的父母之间是否意见统一、家庭物质条件与文化环境…太多因素会影响家庭教育的走向。何况,作为一个母亲,同时还是一个妻子,每个女人在教育子女的同时,又不忍因为和老人、丈夫间的分歧而辜负了自己的婚姻,所以常常,在面对一个越发调皮、日益逆反的孩子时,只觉举步维艰。

就让我们一起一点点摸索下去吧——既然天意如此,就让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与勤劳,收拾种种乱七八糟的“战场”,习惯他们横冲直撞的呼啸,培养一个更具有前瞻性的大脑,争取更多预见他们所可能遭遇的风险,提前防范。比如,调整饮食、补充水分、增加运动、强健体质,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就不必再“谈感冒色变”。以及当这个小男孩学会爬行,所有抽屉都装上安全锁、门上装上防闭门器、电源处插上安全插座保护盖、桌角包上防撞角,所有危险物品瓶瓶罐罐都要放在高处,出门拴上宝宝防走丢器…问题总会层出不穷,书上没有永恒真理,我们唯有“认真观察+不断摸索”,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交给这世界一个值得被温柔对待的孩子。

哪怕曾经,他令我们头顶冒烟,可是你知道的,小时候,他就该是那样的。

而长大后,他会是更好的!

宝贝们,对不起,作为一个职业女性,妈妈无法二十四小时在家陪伴你们。但我会努力寻找一条中间道路,试图用八小时的工作时间提高自己、赢得尊重,然后用五小时的时间搜肠刮肚地寻找新项目陪你们疯,带你们玩,被你们依恋。我们每个人都保有自己的空间,也越发珍惜相处的时间,我们因为生活本身的充实与进步而更加爱。

五小时的陪伴

因为要准备一场讲座的缘故,我在制作PPT的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每天,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多少?

我想当然地计算:每天睡眠八小时,工作八小时,那么,陪伴孩子的时间应该也是八小时。

但当我真正拿出纸笔计算的时候,我傻眼了。

这是一份我每天的作息表——

7:20起床、洗漱,叫咚咚起床、帮咚咚洗漱,偶尔回应叮叮各种求拥抱

7:50出门,送咚咚去幼儿园

8:10到幼儿园

8:30到办公室

17:00下班去幼儿园接咚咚

17:40磨磨蹭蹭回到家

19:00吃晚饭

21:30带孩子们洗漱,给他们讲故事,哄他们睡觉

22:00孩子们睡着,开始写作

23:30洗漱

00:00休息

这是一个多么悲摧的事实——尽管我已经把写作时间压缩到最少,但每天陪孩子们的时间也只有17:00—22:00之间的区区五小时。

这样写的时候,我眼前就浮现出每天下班后去接咚咚时,三岁的小女孩笑眯眯地仰着脸问我:“妈妈,我们去挖沙子吧?”“妈妈,你晚上还去上班吗?”“妈妈你回家会给我讲故事吗?讲几个呀?”…说着说着话,我们就到家了,推开家门,就见一岁三个月的叮叮扑上来,他咧着嘴欢呼:“妈妈回耐(来)啦!姐姐回耐啦!”咚咚会哈哈笑,拖着叮叮往妈妈屋里跑,“叮叮到妈妈这儿来,咱们看《倒霉熊》!”叮叮咯咯笑着跟在姐姐身后跑,复读机一样喊:“看熊,看熊!”

打开电视和DVD后我转身去换衣服,就听见咚咚一边看一边各种提问:“妈妈,倒霉熊怎么还在睡觉呀?妈妈你看那是什么东西?妈妈那里有一只小蚂蚁!”叮叮继续复读机一样地跟着姐姐吼:“小蚂蚁!小蚂蚁!”我抽空探头看一眼,纠正:“那个绿色的是蜥蜴,不是小蚂蚁。”叮叮看我一眼,继续卖力地吼:“小蚂蚁!小蚂蚁!”好吧,我知道,只要你姐不发话,你就绝不会改口…

稍后到了吃饭时间,关上电视,就见两个小马达跑向饭桌,一迭声地喊:“妈妈,吃饭啦!”“妈妈,快来,吃饭啦!”…在耳膜爆炸前,我赶到餐厅,听见咚咚邀请,“妈妈,你和我坐在一起吧?”我欣然答应,坐到咚咚旁边的椅子上。刚要夹菜给叮叮,姐姐先撒娇,“我要我要,啊——”好吧,虽然我知道不能纵容喂饭什么的,但扛不住小女孩甜腻腻的撒娇,还是筷子一转,塞进她大张着的嘴巴里。往往这时,叮叮也会张大嘴“啊啊”地等着,两人排排坐的样子总让人想起动画片里张大嘴嗷嗷待哺的小鸟。

而到吃完晚饭,我们会去楼下看老头儿老太太跳舞,在路灯下手拉手转圈圈,打羽毛球,或是招猫逗狗;回家后照例要在跑步机上锻炼一会儿,叮叮在前,咚咚在后,咚咚喊着“叮叮我们跑步”,妈妈喊着“叮叮你慢点”,叮叮则甩着手臂喊“不要扶不要扶”;再晚点要睡觉了,睡前洗澡,叮叮习惯性拿起小水舀子喝洗澡水,咚咚坐在旁边的澡盆里哈哈大笑着打小报告“妈妈,叮叮喝洗澡水啦”,叮叮则欢乐地响应“妈妈,叮叮喝饱啦”;再再晚点擦干净了抱上床,咚咚开始扯皮“妈妈你今天给我讲几个故事呀?”“一个。”“五个吧!”“太多了,三个吧!”“好!”说完,叮咚二侠端端正正盘腿坐好,妈妈翻开一本绘本,给两个宝宝讲故事…

这就是我们的五小时,是最闲适满足的好时光,是我们极其珍惜却又不可多得的依恋。

“不可多得”,就是说,作为一个职业女性,因为要打一份八小时的工,所以我争分夺秒享受的,也只有这五小时。

不是没有想过辞职在家,做个全职妈妈,全心全意陪伴我的宝贝们——当然会很辛苦,但身体上的劳累总会渐渐减轻,我能留下的,是更多泛着奶香味的软绵绵的记忆。我不怕苦,不怕烦,我甚至想过,只要给我充足的时间,我会开车带他们去亲近大自然,会参照食谱给他们做更多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会陪他们唱歌谣、说故事,会给他们拍各种好玩的照片、视频…这些都是爷爷奶奶无法做到的。我至今无法忘记,当我的咚咚拎着一本图画书跑到奶奶面前说“奶奶你给我讲个故事吧”的时候,奶奶摸着咚咚的头,答:“奶奶不会讲呀,奶奶不识字。”没人知道,当时,正准备去上班的我站在门口,有多心酸。

可是,尽管这个“做全职妈妈”的念头在心里起起伏伏,却始终无法付诸行动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我想给孩子们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不是借口——假使你见过那个因为产后抑郁而每晚掉眼泪的我,你会惊讶,会难以置信,然后,或许,会理解。

说起来,那是三年前的事了。彼时,咚咚刚出生,迎接新生儿的欢悦还没来得及展开,我在产房里被向来急脾气的母亲吼——她夜夜在病房照顾我,白天还要去我家正在装修的二手房查漏补缺,两处奔波的结果是身心俱疲,加之她向来不是好脾气的人,于是在我住院第三天朝我吼了一通我现在已经完全记不清的话。因为身体不舒服,也委屈,我就盖上被子偷偷哭。后来咚咚的纸尿裤用完了,呆哥忘记买新的,我觉得除了我压根没人把孩子的生活细节放心上,继续委屈,继续哭。再后来奶水不够,看咚咚一副饥饿的表情,觉得委屈了孩子,接着哭。这期间呆哥回来赞扬别人家的媳妇比他的媳妇学历低但够柔美,居然被嫌弃,我顿觉晴天霹雳,从此想起来就要哭,一口气哭足三个月…

今时今日再说起当时那段莫名其妙的产后抑郁期,所有朋友都惊讶:就这二货,也会抑郁?

可是偏偏,就是这个粗神经的二货,她真的抑郁了。

最抑郁的时候,产假里,我变成了一个只会围着咚咚转的陀螺——每天带她下楼晒两次太阳、喂六次母乳、洗两次澡、做两次抚触和两次被动操、洗二十几块尿布、洗三套以上她的衣服和两身我自己的睡衣…每天,我就在阳台上万国旗一样的尿片子下面掏出手机写微博,记录她今天笑了、昨天去海边了、明天要去外婆家了…我亲力亲为无限满足,当世界缩小到只有一间房子和一个孩子,我会忘记那些让我抑郁的缘由,哪怕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改变这一切的,是产后第四个月,我的编辑约我去北京做签售活动。我是带着吸奶器去北京的,周六早晨出发,周日下午回家,不过一天半的时间里,我很多次想起:咚咚吃饱了吗;咚咚睡得安稳吗;妈妈不在家,咚咚会不会想妈妈…但每次我打电话回家,迎接我的答案永远是“咚咚睡得很好”、“咚咚吃得很香”、“咚咚下楼晒太阳了,在院子里见谁都笑”…那是我第一次略有些失落又无限自豪地想:看,我的女儿,她是多么棒!

而我自己却退步了——从来不畏惧在许多人面前讲话的我,在读者见面会刚开始时甚至有点紧张;从不畏惧与人打交道的我,在公司举办的欢迎晚宴上险些忘记对面那位工作人员的名字;还有说起最近我微博与博客上的内容,我才发现除了孩子们的成长日记,我什么都没有记录…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关注孩子们点滴成长的妈妈应该也算是个好妈妈,可是,对我自己而言,当我的眼里只剩孩子、我的世界只有尿布、奶粉、辅食的时候,我真的就能成为一个让自己振奋、让儿女自豪的好妈妈吗?

那是自青春期后我第一次要面对一个微微有些自闭的、有些胆怯的、有些挫败的自己。我似乎是突然意识到,这几个月来的抑郁不是因为周围的人不再爱我,而是因为当我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我弄丢了我自己。

是的,“全职妈妈”是个很伟大的职业,这个职业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勤劳、更多的智慧,甚至更多的天资——十年、二十年时间里始终只在有限的小圈子中交往,却仍然能保持良好的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对周遭世界的客观认知、对事件的理性评判、对自我的冷静反思…这样的人,怎会不值得敬佩?

只可惜,我不是那般天资卓越的人。

甚至,还隐约能从自己身边,看见一些反证。

比如,有这样一位母亲,二十年前因为儿子初中时沉迷游戏、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而毅然选择停薪留职,不再上班,每天在家陪儿子学习,照顾他的起居。她的苦心没有白费,儿子考上名牌大学,成为一家人的骄傲。但,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眼界一天天开阔起来的儿子开始质疑母亲的一些说法,在他看来,母亲的观点短视得可笑,可是母亲的自信却又到了自负的地步。母亲总说这些年她读书看报,也经常和朋友一起逛街喝茶,她不会落伍,她努力在和这个世界打交道…但在儿子眼里,这些表象的交往完全无法弥补母亲坐井观天的事实。他也想孝顺母亲,想陪母亲逛街聊天喝茶,但只要娘俩坐到一起,他们在很多问题上的分歧会瞬间暴露出来,这不单单是代沟所造成的,而一定有些什么,来自于母亲多年来已经逐渐丧失的“在人群中的交往能力”,以及必须依赖这种能力才能存在的视野和眼光。

到这时,儿子已经无法信赖并敬重自己的母亲了。他不是不知道母亲为自己付出的一切,但这并不能成为他认同母亲那些在他看来完全是“狭隘判断”的理由。他们开始发生争执,而父亲也加入进来,同更年期的母亲隔三岔五地吵。然后,儿子恋爱了,姑娘是同校的师妹,毕业后顺理成章地结婚。但没想到,母亲常年脱离人群后养成的“自说自话”的习惯愈演愈烈,她那种坚信“我这样才是对的,你那样一定错误”的习惯,以及喜欢指出别人的“错误”、务必说服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固执,渐渐成为婆媳危机的导火索。

最终,婚后第三年,不堪忍受婆婆每日挑刺的媳妇撂挑子了——她郑重地告诉自己的丈夫,我受够了你妈这种动不动就以“家庭生活权威”面貌出现的样子,要么,咱们搬出去住,要么,你留下,我走!

结果,谁都没想到,听了这话,儿子在短暂的无效劝说之后,果断地拎起行李跟着媳妇跑路了…

母亲哭得天昏地暗,一边哭一边念:小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与这个例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自己的母亲——她在我的少女时代,在我的童年和青春期成长中,始终是缺席的。作为一个女强人,她三十岁高考,四十岁考研,随后管理一万多人的大型国企,并且有这个城市多所大型国企的管理经验,我从小就常听一个句式:你将来,只要有你母亲的一半…

说这话的人,他们的语气是真诚的,表情是敬佩的,但他们不知道作为一个小女孩,我从未认同过他们的设想。

我只想要一个能陪我看图画书、给我讲故事、带我逛公园、辅导我写作业、分享我每一点快乐和忧伤的妈妈,才不要在我念了四年大学间只打过一个电话,还只是告诉我“非典了,不要出去乱吃东西”的妈妈…我发誓,将来我有了孩子,我要陪她长大,和TA一起玩,分享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

这样赌气着、不满着,我大学毕业了,谈恋爱了,嫁人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阿呆哥喜欢在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时嘱咐我:“给妈打个电话,问问她觉得怎么做才合适?”而我会毫不迟疑地拨通娘家的电话,然后认真听取妈妈的建议,竟然,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准确有效的。

到这时,我想我终于意识到,父母自身的进步俨然是维系和谐家庭关系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和儿女平等交流、共同成长,其中足够的信任与必要的崇敬会有效弥补“代沟”对亲情的消磨。我的妈妈,她错过了我的成长,但她一路向前的步伐,对涉世不深的我们而言,是最诚恳有力的引导。

所以,我的宝贝们,对不起,我无法二十四小时在家陪伴你们,因为我能力有限、智慧一般,我似乎能预见到当自己成为一个“全职妈妈”之后必然的迟钝、和外界的隔膜、察言观色水平的降低,甚至视野的日趋狭窄。但我应该也不会像你们的外婆那样一心扑在事业上,却忽略了你们童年最美好的细节。我在努力寻找一条中间道路,试图用八小时的工作时间提高自己、赢得尊重,然后用五小时的时间搜肠刮肚地寻找新项目陪你们疯,带你们玩,被你们依恋。

当然,妈妈运气也很好,遇见一个很好的育婴师Y阿姨,从咚咚五个月起,到叮叮两岁半,将要陪伴你们近四年。她有满肚子的故事、童谣、儿歌说给你们听,又是真心爱你们,渐渐就和我们变成一家人。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参与,我们每个人都仍然保有自己的空间,也越发珍惜相处的时间,我们因为生活本身的充实与进步而更加爱。

愿未来,我们仍然一起成长,始终爱。

是的,宝贝,你们的世界不能没有彼此,且,总有那么一段时光,你们的世界也不能没有妈妈和爸爸。而我们今天所有这些对你们人生的参与,无非是为了将来有一天,你们的世界里,可以没有我、我们…

你的世界怎能没有我

咚咚出生那天,第一个对她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的,是爸爸。

在此之前,书呆子爸爸还没学会新手机的录像功能该怎么用,产房里,就见他急得一脑门子汗,跟在正忙着给新生儿称体重的助产士们身后乱转——于是今天,我们能看到的那段关于咚咚出生时的录像里,起码有一半片长,屏幕上出现的都是晃动的地板。

到叮叮出生的时候,爸爸自诩已经“业务很熟练”,得意扬扬地去拍照,结果忘了关手机闪光灯,只见快门一按、白光一闪,我差点从产床上跳下去找他拼命——给新生儿拍照竟然敢用闪光灯!你疯了吗!死书呆子!我儿子的眼睛万一受到影响,我恨你一辈子!

幸而,出院时做体检,医生表示叮叮的视力没问题,爸爸松了口气,下楼开车把母子俩送去了月子会所。按照既定计划,为了不让一岁九个月的咚咚觉得弟弟的出生影响了自己的受关注度,故而只留妈妈和叮叮在会所里,而爸爸每天下班后会回家陪咚咚,逢周末再带咚咚去看妈妈和弟弟。于是每到周六上午,都能看到会所门口有一大一小两个兴冲冲的身影走进来,一眼看见客厅沙发上摆着四个婴儿提篮,里面躺着四个几乎一样大的小宝宝…叮叮爸和叮叮姐就集体沉默一下,然后叮叮爸先开腔:“这里面…哪个是我们家的?”

正坐在一边聊天的新妈妈们闻言爆笑,笑声里我们的咚姑娘淡定地走到一个小提篮旁边,伸手去摸里面的小人儿——看吧,连咚咚都认识那条自己盖过的、有灰色条纹的小包被,可是爸爸都反应不过来。

大约,爸爸们在小婴儿面前,和在工作状态下相比,智商都会大幅度下降?

网上有个段子,说:“爸爸”就是闲来逗你耍,哭时抓头发,饭时稳坐吃,拉时叫喳喳,闹时扔给妈,睡时躲沙发,忙时不回家,全交姥和妈…手机电脑两手抓,张口闭口特爱娃!

叮咚爸呢,你是不是这样?

叮咚爸,也就是传说中的阿呆哥,他很忙。

如果说咚咚出生后阿呆哥还算是在医院照顾了媳妇几天的话,那么到叮叮出生时,下午迈出产房,第二天一早他就正常上班去了。他几乎每天都加班,基本没有双休,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连“单休”都没有。所以就有那么一段时日,早晨叮咚睡醒时,爸爸已经上班去了;晚上叮咚又准备入睡时,爸爸还没有回来…姐弟俩不会知道,深夜,当爸爸推开家门,第一件事就是悄悄潜入他们的卧室,趴在小床边,小心翼翼地亲吻他们的脸蛋。

直到那一堂意外的早教课。

说起早教课的源起,其实是因为彼时九个月大的咚咚开始“认生”:看见陌生人便表情紧张,出了家门就一句话都不说。想来想去,还是决定给她报个早教班,不为长知识,不为学双语,只要多和人群接触,壮壮胆子便好。考察了很多家早教机构,最后选择了一所离家不远的、有蒙氏幼儿园的早教班。当时想得很简单,不过是觉得如果咚咚适应得好,或许可以在这里继续上幼儿园,毕竟场地熟悉、老师熟悉,有主场优势,大约能战胜一些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只不过意料之外的是,才上了没几节课,叮叮来了。

因为叮叮的意外降临,孕早期的妈妈显然不再适合抱着咚咚上蹿下跳地上课。于是,爸爸开始争取在周日下午赶回家,带咚咚去上课。话说那可真是早教园一景:音乐声里,老师带着一串妈妈和宝宝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沿一圈白线慢慢地走。妈妈们乐感真好,手牵着自己的宝宝好像跳舞一样踩着拍子往前走。却只有咚咚爸爸,他时快时慢,忽而左脚错了多迈几步,忽而右脚错了踩一下自己,于是,透过教室窗户看进去,这条队伍啊,它一会儿排成“一”字型,一会儿排成“人”字形…

我在窗外看着看着就笑出声来了,可是笑完了低头看看身边——宝宝爸爸们都坐在教室外面专心致志地玩手机,趴在窗户上往教室里面看的多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顿时又觉得,在教室里走成“人”字形的叮咚爸爸,其实也挺可爱的。

那时并没有想到,也就是这么一节课,咚咚突然萌生了对爸爸的无限崇拜——或许,那是小女孩第一次发现爸爸的胳膊不仅是在抱自己上楼的时候才有力气,爸爸还会端着咚咚“荡秋千”,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在老师喊拍子的声音里,爸爸荡得比所有宝宝的妈妈都要高!爸爸还会搂着咚咚在地上侧滚翻,因为爸爸的胳膊比妈妈有力气多了,一边撑着一边翻,不仅压不着咚咚,还比别的宝宝的妈妈都翻得快!还有那个把宝宝放在脚踝上、仰躺抬腿“开飞机”的游戏,妈妈总是累得气喘吁吁,没几节就歇菜,而爸爸却可以连做八个八拍后表示“Soeasy!”

哇哦,咚咚开心极了!从那天起,一直鲜少参与女儿成长的爸爸开始变成咚咚十分依赖的角色,她只要看见爸爸回家就兴奋得不得了,喊着要“荡秋千,再荡,还要荡”,一边荡一边乐得哈哈笑。大约是“被需要”的感觉太美好,爸爸十分有成就感,开始坚持在每天晚上加完班回家后,只要咚咚没睡着,就带她荡秋千。再后来有了叮叮,爸爸左手搂叮叮,右手搂咚咚,一起“荡秋千”!咚咚一边笑一边帮爸爸喊拍子:“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九二三四,十二三四…”妈妈无语…你果然识数儿了,咚姐…

当然,“荡秋千”只是一个开始——伴随着孩子们越来越崇拜爸爸,他们开始诚邀爸爸和自己一起玩玩具,找爸爸给自己讲故事…到这时,忙碌的呆哥虽然回家的时间仍然不够多,但胜在有个“专心”的优点,可以确保他在有限的陪伴里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哪怕只有半小时、一刻钟,但这样专心的陪伴很快就被孩子们感知并信任。渐渐地,咚咚再拿着玩具电话过家家时,会煞有介事地说:“喂喂,是爸爸吗?你在上班吗?”而叮叮会摊开小手小脚躺在床上悠悠地叹息,告诉我:“我想爸爸了。”恰好此时门铃响,两个人一跃而起,火箭一样冲向门口,大喊:“爸爸回来了!是爸爸回来了!我给爸爸开门!”

于是,被需要、被喜爱、被依恋的爸爸再接再厉,无论去哪儿都想带着这两只——逛商场,要求“带上孩子们吧,我帮你抱一个”;走亲戚,反复问“叮叮不方便吗?那带咚咚去玩玩呗”;就连看电影都惋惜,叹口气说“咚咚不能看吗?其实也没事儿吧”…偏偏又遇上一个“爱谁就要支使谁”的咚姐,无时无刻不要求:“我要爸爸给我拿勺子!”“我要爸爸给我擦屁股!”“我要爸爸给我穿衣服!”渐渐地,爸爸会给宝宝穿衣服了,会换纸尿裤了,会哄他们睡觉了,而且每次都做得兴高采烈、喜气洋洋的!

尽管,在观察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变化上,爸爸仍然不会像妈妈那么经验充足,甚至爸爸能用来陪伴孩子们的时间依然少得可怜,但叮咚很幸福,妈妈很知足。

知足的妈妈公然表达这种欣慰——春节假期,妈妈、咚咚、姥姥、姥爷一起围在饭桌前吃饭,被叮叮黏上的爸爸却不得不中途从饭桌上撤离,转战卧室哄儿子睡觉。过了一会儿,咚咚吃口菜,扭头问妈妈:“爸爸怎么还不来?”妈妈答:“叮叮还没睡着呢。”三岁九个月的咚咚像小大人儿一样叹口气,“唉,太慢了。”妈妈撇撇嘴,“知足吧,将来你要是能嫁一个让你先吃饭、自己去帮你哄孩子的男人,就真赚到了。”咚咚姥姥听这两人谈心谈得百无禁忌,忍不住“扑哧”笑出声。

其实我说的真的、真的是实话。

你一定知道的,许许多多育儿专家都说过父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些果敢、坚毅、大气、豁达的品质,以及亲子过程中不断增长的彼此信任、相互亲近、沟通无碍…的确都是受用终身的事。但他们都未提及父亲参与育儿过程的另外一个好处,那便是家庭的稳定与和谐、爱人的感念与坚守。

毕竟,在这快节奏的时代里,绝大多数女性除了照顾家庭还要奔波事业,最初的欢笑来自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但未必能敌得过日复一日辛苦家务与烦琐公务的消磨。绝大多数女人,她不要你时刻相陪,也从没指望你变为“家庭煮夫”,她只要你因为体谅而搭把手、因为心疼而有关切,便已足够。

说白了,我的女儿,你要知道,幸福的婚姻里,应该有那么一个男人,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从你手中接过扫帚、抱过孩子,以分担的姿态,和你一起面对忙碌琐碎却也温情的生活;而我的儿子,我希望你在爸爸身边长大,日日目睹这份陪伴,了然于爸爸妈妈对彼此、对你们的爱,并能怀揣这样细致入微的情怀,去爱别人家的姑娘、爱你未来的儿女。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我曾经给你们买的那两件款式很简单的工字背心。

白色工字背心,一件粉色,一件白色,图案倒是相同,都是在前胸的位置画着两个抽象图案的小人,他们肩并肩站在一起,旁边还标注着一句话:你的世界怎能没有我?

到货那天,我第一时间就给咚咚套上比试,爸爸站在一边看,一边指着那两行字告诉咚咚:“你的世界怎能没有我?”

  如果觉得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叶萱小说全集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我们的爱在天涯(短篇小说集)学会忽略学会忘记同桌的距离有多远十年花开你在我的左手边别离歌纸婚2·求子记纸婚,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