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蒋方舟作品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我不想做一个歌颂遥远的月亮有多皎洁的人,而想看到它黯淡坑洼的一面,那是真实。我们抱怨孩子总是吵闹和哭泣,而当我们蹲下,和孩子同一个视线,看到的都是大人密密麻麻的腿,看不到路也看不到人的表情,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孩子们的恐惧从何而来。我想回到那个低的视线。

看到过一种说法,说当一个人产生羞耻感的时候,童年便结束,青春开始了。我想,一个人的羞耻感丧失的时候,他的青春便结束了,中年开始了吧。

代后记/写什么

看一位我非常敬重的文学前辈的采访,他说自己几乎半年没有写作,“每天都在混过去,写好的东西不想改,写了一半的东西不想回头看。突然写作失去了一切意义。”

写作到底有什么意义?

算下来,我写作竟然已经十七年了,其中最长的搁笔期,是高考前的三个月。其他日子里,几乎一日不写作。每隔几年,我都会带着巨大的自我怀疑问自己:为什么要写作?

童年时候,写作是为了把自己和周围人区别开。所有人去同一所小学,读同样的课本,有同样的前途,我不愿如此,写作就成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救命稻草。

青春期,写作是为了克服孤独感。过于依赖自己的与众不同、习惯旁观的姿态,让我对生活有种疏离的态度。从中学到大学,老师给我的评语永远是:“无法融入集体。”越是格格不入,就越要依靠些什么来逃避孤立的痛苦,只有写作,能把寂寞变成一场理直气壮。

到如今,回答“为什么写作”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艰难。

我发现,写作并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相反,生活是它最大的敌人,生活的富足或贫瘠,都会让创作失去动力。生活过于平淡,让人没有写作热情;生活过于跌宕,则让人无暇平静地坐在书桌前。只有让生活服务于创作——而不是相反,才能让人长期恪守写作者的身份,一天天地写下去。

随着越写越多,写作带来的满足感,变得越来越小。近几年,我的兴趣从文学扩大至社会层面,大学四年,我几乎完全停滞了小说的写作,而转向写杂文。必须面对的是,“文章救国”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抒写社会现实,只会让人愈发无力,同时还要面对读者的挑剔:“写这些我们已知的社会阴暗面有什么用?你应该多传播一些正能量。”

可是,抛开那些刻意寻来的心灵鸡汤,生活本来就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啊。

不久前,一个乡亲给我打来电话。他是我家乡的一个文化商人,在我读中学时请我吃过几次饭,电话的一半时间用来夸张溢美我是家乡几十年出一个的才女,另一半时间用来讲述自己如何为家乡献计献策。

时隔几年,他再给我打电话,却始终语焉不详,支支吾吾,只不停邀请我回老家看看。我不太耐烦,几次暗示自己没有时间长谈。

他这才叹了口气,说起他的遭遇。他翻遍地方志,刨根挖底地发觉某位国家领导人的祖辈曾在我们这个小地方生活过,他向政府提议修建一座祠堂,以便这位国家领导人以后来此地祭祖。

可以想象, 这是他作为师爷一生最得意的作品:终于成功地和权力最高层有了挂钩和联系。他顺势向政府提出了自己酝酿多年的策划——本市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政府点头赞许,画了一张大大的规划蓝图,这里一个标地,那里一个园区。看图,他傻眼了,自己一千两百平方米的大房子被画进规划范围,要遭遇强拆,每平方米给八百块钱的补偿。

电话里,他苦笑,说:“拍马屁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我听得难过,并不幸灾乐祸。严格意义上,他甚至不是一个为虎作伥的人,只是一个一心想与权力产生某种联系的普通人。

人们总是爱说“江山不幸诗家幸”,因为诗家们可以激昂地对于大恶大善、大是大非指点江山,可与之相比,我更喜欢大时代里小人物的苦涩故事,无常无望、无解无告。他们才是时代的组成部分。

至于如何去写, 所谓公共写作,必然逃不开批判者的角色,我也写过战斗檄文式的文章,满纸愤怒,试图做到“力透纸背”的效果。几篇之后,我就放弃了,并不是出于胆怯,而是不习惯文章中自己那剑拔弩张的嘴脸。

我信奉福楼拜的话:“我相信文学的艺术不会涉及个人的感情,我不想要爱,也不想要恨、怜悯或者愤怒,叙述的公众无私,将因此等同于法律的庄严。”

本书收录的,是我近几年摸索着写出的散文。完成即告别。出版的一刻,意味着我终于可以抛弃它。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完全克服对于写作的厌倦的我,经常拿“识其时,行其运,知其命,守其位”这句话来激励自己,珍惜尚能自由写作的“时”,守着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作家的“位”。

  如果觉得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蒋方舟小说全集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天才的出走(中国故事)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正在发育第一女生骑彩虹者,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返回列表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