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雾满拦江作品权谋高手李鸿章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李鸿章向数万太平军发起自杀式冲锋,这可把打先锋的张遇春吓坏了。

李鸿章将兵,有一个铁的原则,非淮上人不用。这是曾国藩悟出来的法子,只用乡党,彼此声息相闻,家人都知道你在随李二先生打天下。士兵受伤战死,自有李家发送抚恤金,让死者的家人有个活路。倘若士兵不卖力,那你的家人在淮上就有点儿不光彩了。这一招和洪秀全以团营的方式掳妇孺为人质,强迫士兵替他去送死,原理类同,但曾李之法,激发出的是人心中的同仇敌忾,而洪秀全激发出的却是人性中的恐惧。

所以,李鸿章带的是地地道道的子弟兵,从将领到士兵,心里全都清楚,自己跟着李二先生打天下,谁都可以死,唯有李二先生不能死。李二先生死了,自己就没脸回家了。所以见此情形,以张遇春为首的淮上子弟,同时发出一声喊,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只为了保护李鸿章。

李鸿章冲入太平军,连砍带杀。他的亲兵营急追上来,团团簇拥着他。而张遇春等淮军士兵,也冲入敌群,和太平军拼起了老命。

见将士用命,李鸿章心下稍安。他命亲兵抬过来一顶早已准备好的椅子,往桥头一坐,说:以此桥为界,今日我淮军唯有前进,退后一步者,杀无赦。

正说着,就见张遇春部力战不支,踉跄败退下来。李鸿章当即解下佩刀,交给身边的人,吩咐道:张遇春失机败阵,有辱王师,若他一时三刻不给老子打个明白仗,取其头颅来见。

亲兵捧着佩刀,向张遇春迎了过去:张统领,大人说了,你失机败阵,有辱王师,如果不能打个明白仗,这就要摘下你的脑壳。

张遇春很狼狈:既然如此,那老子也干脆不活了,把洋枪全都亮出来,给老子边射击边冲锋,退后者斩。

淮军拼了老命,以洋枪密集扫射,向程学启部方向前进。而那边只见太平军海潮一样翻滚涌动,左右盘旋,火炮之声惊天动地。盖因太平军打了多半日,始终未能夺下淮军一座营盘,这让太平军既恼怒又惊讶,正以重炮狂击程学启部,横竖这营盘里也没多少人,干脆全轰零碎算了。

可怜太平军被最凶悍的程学启牵制,久攻不下,打了多半日已经气馁。此时淮军又来增援,而且都是拼命的打法,一如程学启部。太平军震惊之余,纷纷退却。

突然之间,太平军中传来一声悠长的喊叫,是数千人齐声喊出一个号子。那声音震彻天地,就见一支全数裹了黄巾的太平军,面皆凶悍无比,这都是血战多年的老兵,最是残忍悍勇。他们中间,簇拥着一个面目沉静、身穿华袍的男子。张遇春见状大骇,急忙大叫:大人小心哪,这是太平军中的纳王郜永宽,是李秀成手下最悍勇之人,万万不可轻敌。

李鸿章脸色阴沉,死盯着那郜永宽,嘴里喃喃吐出三个字:

劈——山——炮!

一门门乌黑的怪炮,推上前来。

轰!轰轰轰!数十门劈山炮同时炸响,弥天的硝烟,顿时遮住了淮军的视线。只能听到对面太平军发出痛苦的喊叫声,轰击的效果到底如何,目前还看不清楚。

轰轰轰!李鸿章下令:把炮弹铅子全给老子打完!

劈山炮继续轰响着,阵地上是一片滚滚浓烟,能够感觉到纳王郜永宽被这落后的火炮打得很郁闷。

这时候浑身是伤的程学启部和滕嗣武部,大开营门,杀出来与李鸿章双向夹击太平军。打开的淮军营盘中,可见淮军士兵的累累伏尸。太平军的炮火过于猛烈,如果援兵再迟来一会儿,只怕程学启两营人马,会被轰得一个也不剩。

淮军转入反攻,纳王郜永宽急急裹了一下肋部的伤口,赶回大营参加由李秀成亲自主持的六王战前军事会议。

哪六王?

听王陈炳文、纳王郜永宽、慕王谭绍光、孝王胡鼎文、航王唐正才、相王陈潘武。

会议之前,是雷打不动的“忠字舞”。就见一名绝色的女子出场,手捧黄色文表,以虔敬激昂之声,带领众人念道:赞美上帝,为天圣父;赞美耶稣,为救世真主;赞美圣神风为神灵,赞美三位为合一真神。真道岂与世道相同?能救人灵,享福无穷;智者踊跃,接之为福;愚者省悟,天堂路通。天父宏恩,广大无边,不惜太子,遣降凡间,捐命代赎,吾侪罪孽,人得悔改,魂得升天…

念到最后,美貌女官率众王跪于地下,仰求天父皇上帝大开天恩。而后众人齐跃而起,以激昂的声音大叫:杀尽妖魔!杀尽妖魔!

这个“忠字舞”,是洪秀全最重视最重视的,仪式稍有疏怠者杀,还有人脑壳硬是笨,死活背不下来这么一长串怪异文字。此类愚笨人士,通通都要杀掉。所以说,这世上真的有笨死的人,不可不察。

神圣的仪式终于结束,女仪官叩头退下。李秀成率众王落座,开口说道:诸位兄弟,我知道沪上之战,未尽人意。这其中的原因,我不说,兄弟们心里也清楚。但是我李秀成和你们不同,我六十多岁的老母亲,还在南京,我是无路可退,天王待我等恩德不浅,尔等万不可心存观望,失机殆惰,贻误大局…

正说着,忽听门外一声长呼:天王陛下差官来到。

李秀成等人大骇,急忙起身,就见房门大开,鼓乐声起,一个黄衣差官手捧天王之诏,昂然而入,念曰:

三诏追救京城,

何不启队发行?

尔意欲何为?

尔身受重任,

而知朕法否?

若不遵诏,

国法难容!

仰莫仕暌专催起马,

启奏朕知。

听着洪秀全那极富个性化的顺口溜手诏,李秀成抬头,面如死灰,形如槁木。

这繁华的上海城,终究要远离他的视线。

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只怕猪一样的队友。而最可怕的,则是跟了个发神经的猪一样的老板。

洪秀全就是这样残忍地夺走了原本属于李秀成的胜利,而把荣誉拱手送给了李鸿章。

第五章 如何经营自己的势力

总结李鸿章这篇堪称教科书的经典公文,其要义有三:

第一,必须要使用最简单的语言,越浅显,越平白,越具有说服力。

第二,必须要使用众所周知的材料,只说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材料越简单,结果越精确。

第三,只摆事实,只讲道理,而不妄下结论。在官场上,任何情况下得出的结论,都可能是错误的,只有没结论,才是最正确的结论。

抗命是一门技术活

李秀成自述:我乃国中有名之将,有何人敢包我投乎?因我是粤人,无门他入。

单只从这两句话来看,他是真的不愿意为洪秀全那个疯子卖命。可是湘军的打击面比较宽,太平军中举凡两广老兄弟,一律视为老贼,斩草除根,格杀勿论。这就堵上了李秀成的生路。

但是话说回来,即使湘军想招降李秀成,可是他的老母亲还在南京城中,沦为洪秀全的人质。这缺心眼儿的老妇人,带着李秀成加入了洪秀全的团营。她只想到反正我两手空空,加入进来也是白吃别人,只有便宜可占,岂不美哉?她哪里知道,她吃的每口饭,穿的每件衣,都是儿子用生命给她换回来的。只为了占人家的一点儿小便宜,生生把儿子的一生乃至性命全都葬送。此足以让天下做母亲的警醒。

为了母亲,李秀成率二十万大军返回南京城,还押运着大量的粮食辎械。南京这座孤城,不产粮不产米,在湘军围困之下能够撑到现在,全靠了李秀成四处剽掠。他返回南京,始终在城下趴窝不动的曾国荃,立即陷入到了重围之中。曾国藩忧心如焚,写日记称:寸心如焚,忧灼之至,绕屋彷徨,莫知以为计,积泪涨江,诸如此类。

值此曾老九危难之际,曾国藩所能够想到的,唯有李鸿章。

但李鸿章这个学生,一旦飞出老师的手掌心,老师就支使不动了。于是曾国藩上奏朝廷,要求朝廷传旨,令李鸿章速速援救镇江,以解曾老九之围。你李鸿章现在牛起来了,老师的话不听了,可是朝廷的话你总得听吧?

这时候的朝廷,对曾国藩是有奏必准,逢言必听。只要你老曾肯卖力,帮我消灭洪秀全这个疯子,什么事都好商量。接到曾国藩的奏折之后,朝廷大怒,当即连发两道谕旨,勒令李鸿章立即救援镇江,保卫曾老九。

连续两道圣旨,朝廷的态度已经是非常明确了。可是李鸿章呢,他老兄捧着这两道谕旨,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一会儿看看行间距,一会儿看看字间距,打定主意要从这两道谕旨上找出点儿毛病来。找啊找,找啊找,终于两眼一亮,被他找出毛病来了。

有毛病就好办,于是李鸿章提笔,开始写一个片折。

这个片折的名字叫《权衡沪镇缓急片》,书写于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二十七日。

这个片折,不长也不短,有一千多字,内中却潜藏了最精深的官场智慧与应对。此片折甚至可以成为现代行政公文的一个模板范本。任何一个公务员,如果想违抗上级的命令,推翻领导的决定,只要参透了这个片折,包你一推一个准。

为证明这个结论,我们将片折抄录于此。好歹不是篇长文章,也占不了多大篇幅,但是读了之后,包你惊呼:还有如此搞领导的妙法?真是太棒了!

权衡沪镇缓急片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1862年6月23日)

再,钦奉五月初一日寄谕:镇江为南北关键,现在北岸肃清,急宜以重兵驻扎为进规江宁之计。李鸿章如能抽身赴镇,则呼应较灵,于大局较有裨益。其上海兵勇,该署抚亦可于抵镇后会商曾国藩派员前往整理。着曾国藩迅即会商李鸿章,酌量情形,通筹全局,如何可以带兵及早到镇,先占形胜,最为得策。苏省绅士之言,恐有偏私,李鸿章必当审察定见,不可过信,等因。钦此。

又奉五月十四日寄谕:现在楚军东下,已攻克太平、芫湖等城,即日进规九洑洲为合围金陵之计。惟贼势穷蹙,必将铤而走险,江北尚称完善,而防兵单薄,甚属可虞。前次叠谕李鸿章赴镇,与江北各军联络一气。着即恪遵前旨,迅将沪防事宜妥为办理,即日前往镇江整顿一切。大局所关,想该署抚必不敢迟延贻误也。至沪上兵勇应如何设法裁汰整顿之处,仍着李鸿章妥筹兼顾,并拣派得力大员赴沪管带,以资得力,等因。钦此。

仰蒙圣虑殷谆,批示亲切,伏读之下,感激莫名。

臣接督臣曾国藩来函,颇以进攻金陵兵单为虞。又接曾国荃五月初十日自金陵雨花台来信,我军只能围其西南两面,深沟高垒,以水师为根本,以江面为粮路。先为自固,徐图制贼,非添二万余人不能合围。讯生贼供,洪逆调苏湖两处之贼回援,恐成持久之势等语。

臣查金陵城大而坚,从前和春、张国权拥八九万之众,围攻日久,功败垂成。今苏浙两省遍地贼区,黏连一片,处处可以进援,尤与昔年情形迥异。所恃楚师稳练较胜他军,贼数众多,未尽精悍,曾国荃以水师为根本,当可立足。但军数不及二万,其力不足以合围,即未能制其死命。

此次伪忠逆党羽扑犯松沪,负创而遁,闻将连合杭湖贼众赴救金陵。臣深代悬虑,亟欲驰往镇江,就近援助。无如臣原部陆军仅数千人,分两处则均不得劲,专一路则尚可自立。兵事重大,臣何敢易言也。

沪中官民向恃洋人为安危,乃援贼未来之先,洋人分兵四出,援贼大至之后,洋人敛兵不动。臣揆度夷情似非暗与贼通,坐观成败,实系慑于贼众不敢向前。若非臣亲督兵将痛挫凶锋,患且不测。以是知洋人不可专恃,沪防必须自强。

臣忝任苏抚,既不能弃沪中每月二十万饷源之地,又不敢缓镇江接应上下游各路之师。左右思维,实无长策。

至沪上原有水陆兵勇逐营简汰整顿,非臣亲自部署不能钤制。所带诸将中,尚有勇敢朴实之材,实少应变驭众之选,且资望皆浅,未可令其独当一面。臣断不偏信绅士之言,贻误大局。惟军事以得人心为本,臣之谫陋,到沪后稍紧军民之望,未便轻自移动,遽失众心。曾国藩处似亦无统兵大员可派来沪,可否容臣将沪事办妥即移师出江,亦慰圣廑。

抑臣更有言者,冯子材等催臣前往,实欲臣至镇为该军筹饷,未必为进剿起见。现在江北完善,地方所出之饷,专供都兴阿一军尚无缺乏。畛域已分,江南止存镇沪两处,每月仅能由沪分给三万,无地可另筹巨款。臣实深为内愧。冯子材尚能战守,而兵勇疲情已非一日,长江师船大半朽坏,劫夺成风,臣即颉颃其间,止能自立一军,未便控制诸将。若轻言整顿,先失和衷之义。若亲军太少,亦无整顿之资。此皆实在为难情形,臣不能稍有徇隐,谨先附片密陈。伏乞圣鉴训示。谨奏。

李鸿章是公认的奏折高手,他的奏折连曾国藩都叹为观止,其老辣狠厉,精确制导,绵里藏针,命中率高,天下无出其右。而他之所以有这种能力,只是因为他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问题,更善于技巧性地表达问题。

那么这个片折,又是如何表达问题的呢?

李鸿章的公文秘法

我们把李鸿章的这个片奏,逐节分析一下,以研习这种高明的公文技法,体味李鸿章的谋略与智慧。

这个片折,虽然短小,却分为诸多章节。有的章节简短,有的章节繁复,繁复与简短杂错之际,勾勒出八个主题。

开章两个章节,是复述朝廷两次来旨之事。这是点题,如果缺少了这个,朝廷就弄不清楚你在针对什么事情说话,命中率必然降低,也难收到实效。

目前的行政公文写作,因为吸收了诸多西式技巧,比之于李鸿章那个时代,已经简洁多了。如果这篇公文写在现代,那么它的题目应该叫《关于朝廷第二次指示按第一次指示命李鸿章速带淮兵往援镇江的回复的回复的回复》…你一看这个公文的题目,就知道在现代为什么少见李鸿章这种类型的人才了,这是因为行政公文的题目迷宫,削弱了公文的价值,单这个标题,你就已经输定了。

行文开篇之后,进入第一个主题:热情讴歌赞美上级领导。会写公文的,通过纵情讴歌就把领导给灭了;不会写公文的,讴歌来讴歌去,却把自己催眠了,智商降低了。李鸿章显然是前者,所以他的讴歌简洁而明快,就一句话:仰蒙圣虑殷谆,批示亲切,伏读之下,感激莫名。

第二主题:给对手上眼药。这个对手就是曾国荃曾老九,开篇暗示曾老九在力量不足的情形下强攻南京城的私心,以引起朝廷中群臣的嫉恨与警觉,让曾老九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三主题:南京城下态势分析,为第二主题提供理论依据,推翻曾老九攻打南京城的计划。因为已经暗示了曾老九的私心,此时这个计划已经是不推而自倒。

  如果觉得权谋高手李鸿章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雾满拦江小说全集权谋高手李鸿章别笑这是大清正史人心至上:杜月笙汉武帝:皇权的逻辑,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