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清秋子作品明朝出了个张居正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他万万想不到,一转身,这个乐于斋醮的皇帝就反悔了。为什么?为的是中了严嵩的诡计。

那政坛老混混儿严嵩,早已观测多时,套复不复干我鸟事,但彻底干垮夏言,正当其时!

严嵩此次策划得很周密,在宫中鼓动近侍(不干好事的太监),在外廷勾结言官,大家众口一词,都说可万万不能复套啊!老祖宗都惹不起的蒙古人,咱们怎么能惹呢?一种倾向性的舆论,就这样包围了皇上。

嘉靖一想:不错呀!万一惹上大麻烦怎么办?前车之鉴,离得还不远呢,英宗就是因为轻易出兵示威,被蒙古骑兵在土木堡抓住的,当了多年的战俘,险些永远丢掉了皇帝的帽子。

然而大话已经放出去了,如何收回?收回的话,天子的颜面何在?嘉靖苦思无计,又不好明说,便时常发一些无名之火。他甚至已经想到,万一“鞑子”杀过来,自己杀掉曾铣求和,是否就能把这些野蛮人摆平?

这皇帝的心,也真是难测!曾铣不过是个有抱负的军人,“复套”也是为朱家天下着想,却不料自己的脑袋,转眼已经是皇帝手上一粒随时准备讲和的砝码了。

皇帝每日绕室徘徊,正是下不来台的时候。聪明的臣子怎么办?你——就要给他梯子,为他找一个替罪羊。

在严阁老的授意下,有心怀叵测的言官便开始发难了,说边衅不可轻启,不能让边将为立功而把国家推向险境;又说曾铣交结阁臣、无非是大言欺君,等等。严阁老更是偏偏在嘉靖一心一意斋醮之时,把上报山崩、沙尘暴异常气象的报告,和曾铣的复套建议一起呈给皇上。当天是正月初一,皇帝看了,当然感到晦气,太晦气!于是,他公开的态度立刻就变了。

皇帝下令将曾铣下诏狱(只对皇帝负责的最高监狱),削夺夏言一系列官职,仅以礼部尚书的职位退休。大正月的,正当锦衣卫前往边关捉拿曾总督之时,总督大人正领着数万大军夜袭“套虏”,颇为得手。曾大人被捕后,“三军大恸,声闻百里”,手下亲军五千,日夜磨刀称反——想不通,真是没有天理啊!

严嵩又连连进击。此时有个叫仇鸾的边将,由于受曾铣弹劾,正在狱中,严嵩便教唆他上疏,污蔑曾铣掩盖败绩,克扣军饷,还贿赂了夏言。

曾铣本来还不至于丢命。这么一来,风云突变,嘉靖二十七年(1548)三月末,曾大人终于以“隐匿边情,交结近侍官员”的罪名被斩首于西市。夏言在路上听说了他的罪名,竟然吓得从车上掉了下来:“噫!吾死矣。”

正人君子,从来难斗过阴险小人。当年四月,夏言果然被逮捕回京城。十月,脑袋就搬家了。一代人杰,就这么个下场!

是严嵩笑到了最后——哼哼,你蔑视我,那是要付出代价的。

【官场的食物链远远没有完结】

夏言一倒,大事毕矣。严嵩以柔媚事皇上的办法奏了效,此后他又在朝中专权了差不多有15年。

一个皇帝,乖僻多疑,很少干正事;一个权臣,虎假虎威,坐收贿赂。这一对宝贝君臣,败家就像别人创业那样锲而不舍。朝政眼见着就一天天败下去了。

严嵩有个好儿子。老宰相卖官纳贿,都是由儿子严世蕃一手操办。诸司衙门想办点事,老严就一古脑推给小严:“小儿识天下大体,可与商。”结果,朝政等于由严世蕃一人把持。

严世蕃是严嵩中年才得的独生子,严嵩专权时,小严已经30岁了。此人肥头大耳,一目盲,年轻时沾了老爹的光(父荫)读了中央国立大学(国子监),毕业后,当了五品小官。他的确有点歪才。代父处理政务之后,谁要是想求见,十天半个月也见不着——不拿钱来?没门。有那想跑官的、跑项目捞好处的,均奔走其门,一溜儿的礼物箱子“相望于道”。

小严对内外所有官职的油水多少、难易程度,全都了如指掌。对跑官者索要贿赂,开的价码,都正正好好,一分也不能少(责贿多寡,毫发不能匿)。有了这样的智力,想不成为古今中外第一贪也难。

最厉害的一个干法是,户部发给边防的银两,严世蕃要得其中大半,没等银子出京,就缩了水;或者送到边关之后,边将再乖乖按比例返回严府。国防的钱缺不缺,谁管他娘的。敌人来了的话,可能连大刀都买不起了。

严氏父子中饱私囊,挣够了,当然就要花。他们穷奢极欲,夜夜笙歌,所吃所用的,人间都非常罕见。搂着含苞欲放的三陪小姐,“朝歌而夜弦,左斟而右舞,宣淫无度,污蔑纲常,从古以来未有以拟其奢”(《明世经文编》)。

上梁如此,下梁也就可想而知。嘉靖后期,严氏父子这一对妖孽,把现世当做末日过,造成了贪风大炽,士风败坏,贿赂公行,简直到了随便抓一个当官的来砍头都决不会冤。

国家财政哪里禁得起这么消耗?大明天下已是千疮百孔了——国库紧张,入不敷出,军备废弛,民力不堪重负。一个世界第一的超级强国,到了此时,已是陡然转弯,一步步踏向夕阳了。

这个严大首长在内阁前后有20年,父子俩到底贪了多少?真相可能永远是个谜了。史书上记载,他们严家的溺器,也就是小便器,“皆用金银铸妇人,粉面粉衣”。这还不算,往里面撒尿的那个洞洞,居然做成了女阴形状。

猖獗之极啊!谁说中国古人没有想象力?

他们以为圣眷从此不衰,他们认定天下可以随意折腾,他们习惯了自认为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荒野淫无道的人,把机关算尽,但就是料不到有无数仇恨的眼睛正死死盯住他们。

有这样一双眼睛,是他们决不可以忽视的。

这就是另一位他们将遇到的重量级对手——徐阶。

徐阶是江苏华亭人(今属上海),为人聪明干练。早在嘉靖二年(1523)报考进士,中了一甲三名,俗称探花的是也。那一年,他才21岁。按规定,一甲的这三名,不用考庶吉士,直接就进翰林院,当了编修。

当年,任首辅的名相杨廷和曾经责怪过主考官,为何不把徐阶这个聪明小子录取为状元;又指着徐阶夸赞:“此少年名位不下我辈。”——老一辈人奖掖后进的那股子真诚劲儿,真让现在的小孩只恨生得太晚!

徐阶个子不高,面白,风度翩翩,性格机敏,有权谋而不外露。在嘉靖初年本该一帆风顺的,可是,仕途刚一开始,就遭到了坎坷。

嘉靖皇帝上台那时候,还干过几件不错的事,其一就是取消孔老夫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吓人称号,仅封“至圣先师”。这是比较符合事实的——取消了大师的官本位。

但徐阶不同意这个做法,因而触怒了当朝红人张璁和皇帝,被外放到福建延平,做了个县法院院长(推官)。

这种基层的历练,对徐阶好处不少,阅历一多,人也圆通老练了。他在下面的政绩不错,从县到市,再到省一级,当到了江西按察副使,是管司法的副省级官员了。

夏言很看重他,对他多有提携。嘉靖二十年(1541),徐阶回到中央,当了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校长);两年后,调任礼部侍郎(副部长),又升为吏部侍郎(跑到组织部去了),由于在部里受一把手受器重,成了实际上的组织部长。他待人和气,“折节下问”,下面来了办事的官员,他总是一脸和蔼地询问风土民情,因此口碑非常好,官员们人人“愿为用”——有事您就吩咐吧!

徐阶还一度出任翰林院的掌院学士(院长),负责教导庶吉士,这就恰好是张居正的老师了。他对张居正的最初印象与好感,应该是始于此。张居正对他,则是终身执弟子礼,始终恭敬有加。

这是张居正仕途上的引路人,是一颗带来好运的吉星。张居正后来能搅起那么大的动静来,就是因为徐阶给他发了一个通行证。这些,我们稍后再慢慢地讲。

夏言被杀的第2年,嘉靖二十八年(1549),徐阶已经回京8年多了,当了礼部尚书,这就很有入阁的希望了。果然,3年后,他顺利入阁。

诸位可能想不到,徐阶的窜红,不单是因为他有才干,而且是跟他擅写青词大有关系。嘉靖就喜欢他撰的青词,认为玉皇大帝看了一定会满意,于是,欢喜得一日都离不开徐阶的样子。

徐阶入阁的时候,严嵩是首辅,李本是次辅,徐阶排老三。

这颗新星升任次辅,看来是指日可待。在眼下,朝中能对严嵩构成潜在威胁的,也就只剩下徐阶一人了。

严嵩虽老,可他的嗅觉还是灵敏的!他不能容忍有人在皇帝面前的地位超越他。史载,他对徐阶“中伤之百方”(《明史》),也就是想方设法地挤兑。这是生物竞争的本能。

楚人无罪,怀璧其罪。徐阶的罪过,就在于他得了皇帝的宠爱。

大明的所谓“办公室政治”,无非就是争宠、邀宠、固宠那点儿事。因为领导当中理智的不多见,糊涂的居多,欣赏谁就不问青红皂白,什么都好,怎么干都行。受宠的下属,闹翻了天也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像严嵩这样的政治老手,自有他的原则——上级的宠爱,决不容他人分割。

受到严嵩的压迫,徐阶当然郁闷。但他是目睹了强悍的夏言是如何覆亡的,他不可能傻到去重蹈覆辙。

他使用的对策,也是柔术。手段跟严嵩相似,只是目的不大一样。

他内心早已经清楚——他的使命或者说宿命,就是有朝一日干倒严嵩,挽回政局的清明。而在此之前,就只能先保住自己。

严嵩的攻击来得相当之凌厉。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俺答部落因边贸问题与大明闹翻,大兵拿下蓟州,突破古北口,铁骑直薄北京城。明军溃败,九门被围,京师震恐。这就是著名的“庚戌之变”。当时防守北京的京军,在册的只有6万人不到,半是老弱,强壮点儿都给派到高官家里服役去了,而且里面还不知有多少是空额。仓促间召集了约4万武举生员、街头流氓等防守。彼辈从未经过战阵,登上城头一看蔽天的烟尘,早吓得哭成一片。

严嵩在这个事件过程中,两次给徐阶下套,都被徐阶侥幸躲过,没有蹈夏言的覆辙。

兵临城下时,嘉靖曾征询严嵩和徐阶的意见,严嵩借故这是边贸问题,向礼部(也就是徐阶)推责任。徐阶没办法,只好献上了一条缓兵之计。他认为蒙古军孤军深入,长不了。先问俺答要什么,咱们就答应给什么,拖一拖再说。

瞎猫碰上死耗子,这缓兵之计居然就奏效了。俺答在各地开来的勤王军队压力下,退去了。徐阶也因此安然无恙,而且还在皇帝面前赢了几个点数。

还有两件事也很悬。一是请求早立太子事,一是安葬已故皇后事,不知怎么触怒了上心,徐阶险些被驱逐。严嵩已经兴奋得在那儿摩拳擦掌了,但徐阶的认识转得非常快——皇帝圣明!皇上您说的,那才是对的。

柔术到底还是有用的!皇上不再追究了。

不过风浪也实在是太紧,徐阶只有万分小心。于是他更加兢兢业业撰写青词,将功补过。他很清楚,做这些于国于民没用的事,反而比做有用的事更能让皇帝高兴。此外,他毕竟不像夏言那般刚直,平时宽以待人结下的善缘,也使他有了一层无所不在的保护网。无论嘉靖走到哪里,都会听到有人说:徐大人这人,为人不错啊!

事情就这样无可理喻——领导有时候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对下级的评价,并不是出自观察。他喜欢听舆论。随便什么赶车的、端水的、送文件的小角色,说一句某某人好,就能影响他对一个人的看法。

徐阶便因之有福了。皇帝的气总算消了,危机得以度过。

严嵩当初扳倒夏言,用了10年光阴;如今徐阶与严嵩暗斗,也用了10年工夫。徐阶的法子,是“内抱不群,外欲浑迹”,他把最终的政治目的深藏起来。对严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玩起了太极推手。

徐阶日日面对咄咄逼人的严首相,采取的是“委蛇”策略,跟智退俺答的办法是一脉相承的。

也许是由于官场太险恶,也许是夏言的教训太惨痛,徐阶在一些事情上做得有些过,后世总有人呶呶不休。

因为严嵩极重乡谊(夏言除外),徐阶就以避倭寇为由,特意在严嵩的原籍江西南昌建造府第,然后把户籍迁到江西去,与严大老爷攀上了乡亲。他还把自己的孙女送给严世蕃做小妾(一说是送给了严世蕃之子),用起了和亲政策。两家既然成了姻亲,严嵩对徐阶的冉冉上升便“坦然不复疑”——老滑头也有中招的时候!

徐阶比较喜好经世之学(即 “经世致用”的学问),他是有一番大抱负的。当日社会,正流行阳明之学,徐阶虽不是王阳明先生的学生,但他的朋友中,不乏阳明先生的弟子,因此耳濡目染,“外示人以名节,内济之以权术”,玩得很圆熟。

孙女做了妾!这胯下之辱暂且咽下,来日再算总账。

在这点上,我们不能苛责古人。

当今在世上谋生谋职的各位,环境再恶劣,尚且没有斧钺加颈(就是掉脑袋)的危险,可我们能有多少人敢于直言?敢于疾恶如仇?各位还不是要常常动用脸上的微笑肌肉?

况且徐阶面对的,不是一般的对手。

严嵩的奸诈与“横”,是史家给予定评的。要取仇家的脑袋,或以他人性命做赌注,不过举手之劳。

俺答兵犯京畿的这回,就有人为他送了命。由于明廷采纳了徐阶的意见,与俺答周旋,待勤王大军陆续到达后,明军势力增强,嘉靖便命兵部尚书丁汝夔发兵出击。丁汝夔向严嵩请示如何办,严嵩授意:不要动真格的,天子脚下,如果打不好交不了差,瞒也没法瞒。还不如不打,北虏抢够了自然会退走。

丁尚书照计而行,让各营停战,京兵更是乐得不战,于是任俺答兵烧杀。敌兵在城外杀掠够了,果然退走。那时宦官的家产多在城外,损失至为惨重,因此他们围着皇帝哭天抹泪,要讨个说法。皇帝为之震怒,追究下来,逮捕了丁汝夔。

丁汝夔慌了,连忙嘱咐家属向严嵩求救。严嵩告诉来人说:“老夫尚在,必不令丁公屈死。”丁于是宽了心,把停战的责任全部揽下。

却不料严嵩在嘉靖面前谈及丁汝夔,嘉靖勃然变色:“汝夔负朕太甚,不杀汝夔,无以谢臣民!”几句话吓坏了严嵩,只好踉跄而出,不发一言——天要下雨,我可管不了啦!

待到弃市的圣旨下来,丁汝夔被绑赴法场,他才知道不好,大哭道:“贼嵩误我!贼嵩误我!”

可惜,明白得太晚了!严嵩老贼,误的岂止是一两人的性命。

【道不同我就不奉陪了】

朝中的事如此波诡云谲,张居正此时又在干什么呢?俺答袭北京的那年,这位青年才俊正值庶吉士毕业,请假回家探亲数月,春去秋归,正赶上这件震动全国的事变。

国家的危亡,君主的善变,权臣的翻云覆雨,给他上了一堂最生动的政治课。

我们可以做个推测:他不能不有所悟!

就在朝堂上严、徐两人掐得正激烈的时候,徐阶开始注意到了这位“沉毅渊重”的张居正,深表赞赏。徐大人是个有慧眼的人,走政治的棋,会想到后面的很多步。于是,他有意结纳这个年轻人。

《明史》上载:“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用当代的话说,这人就是仪表堂堂,冷峻孤傲、含而不露。

在混沌的官场之上,这实在是够醒目的。

当时严嵩猜忌徐阶正深,好多与徐阶关系还不错的人,不免要躲躲闪闪。但张居正不,他堂堂正正,既与徐阶亲善,又与严嵩往来,决不鬼鬼祟祟。如此一来,徐阶自然是大为感叹,而严嵩也不以为杵,反倒是很器重这天马行空的后生。

这也许就是天生的政治异禀吧?当代有人评论说,要做到这一点,非有很深的道行不可。以今天职场的经验观之,确实是不易。单位里如果有非黑既白的两派,想左右不得罪,难矣哉!

我想,张居正固然是以光明磊落走稳了这钢丝绳,另一方面,跟严嵩毕竟是个才气颇高的文化人也有关。严嵩对张居正的才华,多少还是有些欣赏的,

张居正在翰林院里,从表面看,也确实只做了些无聊的马屁文章,比方给皇上看的《贺灵雨表》、《贺瑞雪表》、《贺元旦表》。这样的东西,严嵩也需要经常写,有时他懒了,就叫张居正代拟。

做这样的文章,如何才得以经邦济世?这样憋闷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尽头?“院里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一段时间里,张居正必也有鲁迅在教育部做小吏时的苦闷,他险些走了另外一条路。

嘉靖三十三年(1554),到了而立之年,一切皆茫然。他曾经娶妻顾氏,却早亡。不久又娶王氏。但内心创伤仍难复,即使丧妻一年后,他仍是“偶读韦苏州伤内诗,怆然有感”。

这一年,他忽然萌生退意,坚决告病假,回了江陵。他无法面对“师翁”,临走前,只给徐阶老师留了一封信,劝老师也退了算了:“遗世独往,不亦快乎?”

面都不见就走了,这学生是够固执的。书生气毕竟未脱干净啊!徐阶比张居正老道得多,他不会激愤。在官场,激愤有什么用?能做的,就只有蜷伏。日久生变——时机是等来的,两下里的较量,有时就是耐心的较量。

但他对张居正并不失望,他仍然要等待,包括等待张居正的归来。

张居正这次告假,既是对混沌世局的不满,也有避祸的念头。他深感“荣进之途,甚于榛棘”,仕途不是那么好走的。他告病的前后,正是著名的直谏忠臣杨继盛上书嘉靖,参劾严嵩“十大罪状”、“五大奸宄”之时。

直臣杨继盛的下场非常惨烈。

这位一根筋的杨先生是张居正的进士同年,时任兵部员外郎。他挑战严嵩,几乎等于飞蛾扑火。忠勇固然可嘉,可是旁观者看了,很难不胆战心惊。就在张居正告假的第二年,系狱已三年的杨继盛,被严嵩阴险地借皇帝之手杀死。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闻名于今世的话,就出自这位硬汉。勇士留其名,千百载之后都会有人叹服。他当时没有改变得了什么,皇帝下诏杀他,也只不过就当捻死了个虫子。大明天下几乎烂透了的道义,他一个瘦弱的肩膀能担得起来么?

但是,他不与王八蛋们苟活在同一片天下的绝然,却为万世的人们昭示了——“男子汉”三个字该怎样写!

他死了,留下了一捧正义之火。人们固然是噤声了,但离爆发的时日也就不远了。

张居正的选择,则是与恶浊的政治一刀两断。在江陵老家,他开始了“卧龙”式的生涯。“卜筑小湖山中,课家僮,插土编茅,筑一室,仅三五椽,种竹半亩,养一癯鹤,终日闭关不启,人无所得望见,唯令童子数人,事洒归,煮茶洗药。有时读书,或栖神胎息,内视返观。久之,既神气日益壮。”(张敬修《文忠公行实》)

这简直是活神仙了!张家原来仅是清贫之家,张居正小的时候,家里可以说是无存储一担之粮。但在他中举后,祖父辈经商有方,才得攒下数十亩田。现在,他可以优游了。

山居的日子令他迷恋,甚至,不禁有“终焉之志”了——老死在这儿,也未尝不可。

但是,对政治的热中,对民情的焦虑,对国事的牵挂,都注定他当不了陶渊明。

在乡间,他常绕行在阡陌间,看那些“田夫佣叟”。看到他们“被风露,炙熇日,终岁仆仆,仅免于饥”;稍遇荒年,母亲就要卖掉孩子才能度日。而官吏催税催粮,就像火上了房一般急吼吼。放眼乡间,何处不是寡妇夜哭,盗贼横行……

农民这日子,怎么过啊?

张居正的心也是肉长的,“未尝不恻然以悲,惕然以恐也”。然而,当朝的大佬们,只要有官好做,他们怎能有切肤之痛?

张居正痛心于“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什么叫“苦于兼并”?就是农民失地!农民们本来就贱,失了地,就更贱到了底!

在明代,选了庶吉士的人,做外官的机会很少。不做外官,根本就不可能知道农民有多苦。张居正曾经有过做外官的念头,但没办法实现。这次在家中隐居,是他第一次以政治家的眼光来看民间疾苦,就越发不能安坐了。

他想到,要想老百姓活得滋润点儿,莫如省征发,轻关税,以厚商而利农。

民间的问题,看来古今都是一样的。解决问题的那层窗户纸,其实也是一捅就破的。

问题是,没有人来捅——关我鸟事!肉食者别有怀抱,懂吗?

张居正是看得够了。他心里的火,还没有熄尽。隐居江陵时,他曾与好友前去同游南岳衡山。留下的几篇诗中,流露出他内心的矛盾:是消极避世,还是做大事业?实在难以取舍。

  如果觉得明朝出了个张居正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清秋子小说全集明朝出了个张居正大秦究竟多彪悍,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