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叶萱作品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我终于读懂,普天下母亲的眼神,最幸福的一刻,就是小女儿欢呼雀跃着感激母亲实现她们梦想的刹那——亲情,以恩赐的名义,温存地满足着母亲们小小的虚荣。

到这时,我才知道,她爱我,爱仅属于她的那个我。在千里外的城市里,她每天都在想念我,想念的,是只被她拥有并深深眷恋她的那个我。可是,她希望我幸福,所以不可以把这样的爱加以表达。

也是那一年,某次我独自回家度周末,我妈看见我很高兴,雀跃着说要带我去逛商店“买新衣服、新鞋子、各种好吃的”。临出门的时候她弯腰穿鞋子,我低头,却突然看见她茂密的黑发里,一两根不着调的白。

我的妈妈,她老了。

我还记得,年轻时在上海读大学的她,神采飞扬。20世纪80年代初,她穿好看的格子裙子、镶花边的衬衣,喝苦苦的咖啡,听肖邦的音乐。可是现在,每次我回家,她兴高采烈地去菜市场买活鱼活虾,只要是我喜欢吃的,她从来不问价钱。“回家”,对她来说,没有比这更温暖的词语以及更温暖的瞬间。

我也终于明白,那首叫作《常回家看看》的歌不过是让我们把身体带回家,可是灵魂上的亲近却是以细节的方式完成——原来,每个女儿的妈妈,最需要的,是女儿未曾改变的依赖。

心灵的孤独,才是喧闹世界里最令人忧伤的孤独。

说这句话时,又是六年过去,我有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两个每天在我的视野中打闹玩耍,带来各种麻烦也带来无限欢乐。我如此贪婪地注视着他们的成长,迫不及待地记录,唯恐错过一点他们的变化,唯恐忘记一段他们的稚语,唯恐一不留神的时候就已经要面对长大了的他们。

唯恐有一天,所有那些属于一个母亲的忧伤,会像藤蔓一样紧紧捆缚住我——可是你知道的,那是我们生命中的必然,是所有失去,都从长大开始。

我终于忍不住想:将来,我的女儿,你会和一个怎样的男孩子相爱,并愿意为他披上嫁衣?我的儿子,你又会喜欢上一个怎样的女孩子,并愿意对她的未来负责?

我这样想象着、想象着,想象你们微微的羞涩,想象你们甜蜜的笑容,想象你们也会因为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而患得患失,想象你们就是要和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一起举案齐眉、白头偕老…你们再不仅是我的了。

是的,是的,现在我知道了:就像书上说的那样,当所有的爱都把人越拉越近的时候,唯有妈妈的爱会把宝贝们越推越远——因为爱,才要送你们去更广阔的平台上施展抱负;因为爱,才要送你们去心爱的人身边沐浴爱情。亲爱的孩子们,如今我才发现,我有多么不舍你们,就有多么愧对你们的外婆!

也就是在这时候,春风里,传来好消息——通往家乡的动车终于快要通车!

没有人知道,当看到这条不算太显眼的消息时,我抑制不住地落下泪来,瞬间打湿我手中的报纸。那一刻,我的第一反应是:从此,我每个月都可以带着孩子们回家了,回家去,看我的妈妈!

而我的叮叮还有咚咚,我和你们的爸爸当然会尽可能地给你们的爱情、婚姻、家庭以尊重与自由,但我也私心地想,愿我今天一切的奔波,都能令渐渐长大的你们更加确信亲情的重要——不谈孝道,也不提赡养,只是想告诉你们,懂得眷顾亲情的人,往往更容易幸福。

因为,亲情在的地方,就是哪怕世界倾颓也仍然要执意庇护你们的那个——家。

当你们望向无垠的土地时,当你们注视宽广的海洋时,我们正在以新的方式滋养这个世界——只是一捧灰,但那是我们对这世界最后的奉献。要知道,每一个有意义的生命,都不会因死亡而永远消失。

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

2010年的春天,当春风吹绿第一簇柳芽的时候,我的女儿咚咚来到这个世界上。

那天,我七十七岁的外婆专程从五百公里外的城市赶来,在我被推出产房时第一个笑着竖起大拇指,对我说:“乖乖,你真棒!”

我咧嘴笑了,其实我有一点小小的苦恼——以前,每次放暑假回家的时候,我都会扑向我的外婆,拥抱她,再用那种腻歪无比的音调对她说“宝宝,我回来啦”,那么以后,我到底该称呼咚咚“宝宝”,还是称呼外婆“宝宝”呢?

其实,在那时,凭良心说,我尚没有对这个刚从我肚子里钻出来的胖团子产生多么强烈的感情,相比而言,那声“宝宝”里的温情与依恋,都属于我的外婆——在我前三十年的生命中,她始终都在。

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

在我尚不足一岁的时候,妈妈要去考大学,外婆便提前退休来照顾我。就因为提前了半年,从此许多涨工资、补发工资都与她没了关系。当然她念叨这事儿也念叨了一辈子,但念叨到末尾,又总是用那样慈爱的目光看着我,她点点我的额头,感慨:“都是为了你呀,大乖乖。”

我被这声“大乖乖”笼罩了三十年。

三十年的初始,是一个药罐子一样的小姑娘,身体不好,常常发高烧。半夜烧到41.5度,爸妈不在家,外婆吓得腿都软掉,几乎是爬到门口找邻居送我去医院。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每天四次盯着我吃药。因为身体不好,我没有上过幼儿园,即便上了小学成绩也在下游晃。每次考试之前都要发高烧,外婆就整夜整夜守在我身边端盆水给我冷敷。后来长大一点,身体慢慢健康起来,成绩也渐渐提高。初中、高中一路读过去,十九岁,我到千里之外的地方读大学,每周与她电话联系两三次,可到了这时,她已耳背。

我打电话的声音永远是寝室里最大的,但又不能特别大,因为怕她的助听器里产生蜂鸣。我慢慢地大声说话,要咬字清晰,要读音标准,要用尽量简单且少同音字的词句。而她,大约全寝室都能听到她在电话那边大声嘱咐我,说她每天看着电视上的天气预报,看济南的温度,明天要下雨啊,你记得带伞。通话最后,总会有那么一句:“还有五个星期你就要回家了,乖乖,我天天看着月份牌数啊数啊,数一天,我的大乖乖就离回家近了一天。”我也在电话这边欢喜地笑,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句话在多年后的回忆中,不计时间地点,都会令我流下泪来。

那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场景——每次节假日回家,当我走到楼下时,还不等上楼,就能看见楼上某个窗户被推开,她一头雪白头发露出来,好远就冲我招手。她在楼上大声喊我的乳名,我一边答应着一边拎起行李往家跑,上楼,门早开了,她站在门口,一把抱住我,嘴里念叨着“可算回来了,我在阳台上都站了三个钟头了”…她的身高才到我下巴,我弯下腰环抱她,深深嗅她毛衣上一点点樟脑球的味道。

就为了这个熟悉的味道、这对我而言代表“家”之全部意义的味道,在三十岁之前,除了蜜月旅行,我将一切节假日都用在了“回家”上。许多次,我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向往那些山山水水的峻秀,但只要抬起头,看见她雪白的头发、盯着我时心满意足的目光,我便再也迈不出旅行的脚步。我知道我已经离她太远了——当我在这个距离家乡四百七十公里的城市安家落户、生儿育女,我能给她的,也不过就是法定节假日的片刻相聚。没有人知道,尽管我已经用所有可能的时间去陪她,但遗憾的情绪仍在我心里起起伏伏。那些不得不存在的别离、那些遥远的想念与阳台上的等待…此后的半生,只要记起,便是痛悔。

她在我三十岁那年的冬天离开我。

腊月二十四的深夜,天寒地冻,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作“无能为力的绝望”,就像电视里那样,看仪器里那道起伏的绿线渐渐变直,发出尖锐的呼啸…那是一场噩梦,可又是她盼了太久的相聚。在生命的最末程,她每天艰辛地支撑着,或许就是为了等到这一天——十五年前的同一个夜晚,外公在凌晨离开我们。

她从不吝于对我炫耀她的爱情:她的男人,才华横溢写一手好文章,字也漂亮,长得不帅但心疼老婆,见她心脏不好,虽只得两个女儿却毅然选择结扎。她反反复复告诉我“电线杆子高,也不能搂着睡;长得好看有什么用,老了老了都一样;钱多也是愁,太有钱的两口子也不一定能过好日子”,很久以后我恍悟,因为父母工作忙、见面少,其实我所有的爱情观,都是外婆帮助树立。

其实,她是外公的续弦,但也因为她的缘故,我的择偶标准变得更加客观。我曾经问过妈妈:“如果我嫁给一个离过婚或丧偶有孩子的男人,你能接受吗?”我妈表情淡然地答:“这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你姥姥就嫁给一个丧偶有孩子的男人,她也过得挺好。”听到这个答案,我微笑——你看,她影响的,其实是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坦然。

正是因为这份依恋,相守四十年后,外公离去,她瞬间苍老,花白的头发没多久就变得雪白。许多人赞她的头发好看,说是像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老师。我却想,那大约是她的爱情,留给她的最后纪念。

这也是我在外公过世后,再一次直面死亡与失去。殡仪馆里,我抱着她的骨灰盒一步步往祭奠的区域走去,下雪了,又结成冰,台阶很滑,我穿着单鞋,脚冻僵了,只能努力一步步使劲踩下去,走稳——我怕颠簸,我知道她晕车又晕船。

她葬在面向大海的山坡上,在我爷爷奶奶的坟冢边,第一缕阳光能照耀到的地方。因为她说过喜欢那个向东的、看似寻常的山坡,喜欢那里到处都是松柏,还有和气的亲家相伴。她觉得和相熟的人在一起,安心。

送她和外公去安家落户的那天,表弟扛来了六棵硕大的迎春花枝,小辈们一起扛上去栽下,然后轮流下山提水浇灌。拎着水桶走在半山腰上,我抬头看一眼远处藏在阳光里的海岸线,想象着,春天来的时候,像海子说过的那样,她生活的地方,才是真真正正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爱她。遗憾的是,我已经记不清到底有没有对她说过这三个字。

也因为这场别离,我第一次想起许多关于未来的事,比如,未来的归宿。

晚上临睡前,我跟阿呆哥商量:“将来,我想回到大海里去,你怎么想?要回长江吗?”

阿呆哥舒口气,“百川东到海,的确是个好归宿。”

一拍即合。

就此说定:如果有一天我们中的一个人先离开,另一个要记得把对方有用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然后带上骨灰,撒到大海深处。

至于后离开的那个人,就交给你们了,我的孩子们。不要舍不得,其实人生一场,最重要的是活着的时候是否能留下被后人惦念的痕迹,至于死后,不过是大自然的一抔养料。

妈妈没有遗憾:她因爱长大,因爱怀念,因爱满足——至少在眼下这一刻,婚后第八年的这个晚上,你们的爸爸不仅愿意随你们的妈妈到她的故乡,而且愿意和你们的妈妈相约,下辈子继续做夫妻。

当然,妈妈也知道誓言多有夭折,许诺常不恒久,八年的婚姻只是人生中的短短一瞬,但为了这个约定能够成真,为了给你们的幸福有处安放,爸爸妈妈愿意努力——努力活着,努力爱,努力到生命尽头,微笑放手。

所以那天,晚上睡觉前,在给咚咚讲完这个叫作《风中的树叶》的绘本故事后,我在扉页上写了这样的话:

宝贝们:

我写这些字的时候,叮叮十个月大,咚咚两岁七个月大。

十个月的叮叮逮啥吃啥,两岁七个月的咚咚已经是幼儿园的好宝宝。

你们转眼就已长大。

正如爸爸妈妈在慢慢变老——我们再不情愿,时间也从不回头。

这本书里的十片叶子也是一样的:春天里风华正茂,秋天里零落成泥。

但它们的生命变为另一种形式继续:在灯笼上、篝火中、土壤里…春天来了,新的叶子因旧叶子的滋养而更加蓬勃。

就像爸爸妈妈终会离开你们,死去。到那时,我们的痕迹或许在土壤里,或许在湖海中,我们甚至可能没有墓地,但你们知道,我们永远在你们身边,便已足够。

当你们望向无垠的土地时,当你们注视宽广的海洋时,我们正在以新的方式滋养这个世界——只是一捧灰,但那是我们对这世界最后的奉献。要知道,每一个有意义的生命,都不会因死亡而永远消失。

愿你们成为有意义的人,拥有有意义的生命,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淡定从容地生活!

——咚咚和叮叮的妈妈于“我们的家”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又忍不住想起了和咚咚的那段对话。

那天,扫墓回来,我问两岁的咚咚:“还记得太姥姥吗?”

咚咚摇头,表示不记得。

我摸着她的小脸蛋,我说太姥姥生前特别喜欢你,总说你睡醒了一睁眼就朝她笑。

两岁的咚咚听到了,咧嘴一笑,奶声奶气地告诉我:“太姥姥回家啦!”

我瞬间哽咽。

是的,或许真是这样,那是她的家,是她爱了几十年的人在那里等她。她曾说,再不会有人比他对她更好了。

所以,不需要哭。

而我的孩子们,愿你们的人生也能如此:珍视生命,相信爱,在很久很久以后的某一天,即便爸爸妈妈离开,也要微笑,微笑着看远处的海洋,爸爸妈妈就在那里。

永远在。

我的孩子们,妈妈无法给你们更多物质上的财富,便只能与你们分享这些粗浅心得——终有一天,你们也会为人夫或为人妻,我谨希望,在迎接这份爱情的时候,你们能先明白“责任”的意义,并愿意在苍茫琐碎的生活中,慢下脚步,等等彼此的心灵。

至亲至疏夫妻

重温杨绛先生《我们仨》。很奇怪,在有了孩子之后,突然读出了当年完全没有感受到的意趣。

书里写他们在牛津和巴黎读书时的事:切细条的涮羊肉、最远不过到公园的“探险”、下午时分一起阅读的宁静;写妻子在医院生孩子期间丈夫闯了无数的祸、砸了无数东西,丈夫心里内疚又忐忑,但只要妻子说一句“我会修”就立即安心;写女儿出生了,爸爸那句“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欢迎辞;写女儿肠胃不好不能吃白沙枇杷,小女孩很乖地在一边看别人吃,过会儿走过来扯扯妈妈的衣角,“眼边挂着一滴小眼泪”…还有多年后,六十岁的老人从干校出来,早晨仍记得给妻子做早饭,并得意地说“我会划火柴了”。

我在书页的边角随手写上:你们看,孩子们,最简单的形容,却是最美的生活。——妈妈?2013年2月1日

铅笔头太粗,写不了太多字,其实我本来还想说:看,孩子们,只有生活打动了你自己,你才能记录下打动他人的生活。

还有:这里,这里,这里…这些妈妈信手划下横线的地方,你们的爸爸也是这样的。

还有还有:咚咚,你是我们的女儿,我们都喜欢的;叮叮,你是我们的儿子,我们同样很喜欢你。

以及那几句久远的诗: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至亲至疏,都是夫妻。

杨绛先生写: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但此后几年来,我们并没有各持异议。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们没有争吵的必要。

先生用一百零一岁的高龄、八十多年的牵念诠释了“永志不渝”的意义,这个是我们才结婚八年的小夫妻完全不能比的——无论学问还是人品,我们都只有跪地膜拜的份儿。但那份感觉,至少现在能记住和能拥有的这些感觉是如此相似!

还记得2005年,我二十五岁,研三。在校结婚的时候,五十多岁的系党总支书记给我讲:婚姻这个事,就是两口子一块儿往山上跑,想要抢山顶上的小红旗,谁先抢到谁说了算,可惜这么多年,我就没抢到过。

他说这话我们都笑了,因为当然不是他脚力不够——老头儿是国家级足球裁判,五十多岁了扛大个儿矿泉水桶爬七楼大气不喘一口,我跟在他身后各种攀爬无力、悲摧欲死——他是真心尊重师母,全方位多渠道360度无死角地尊重。

我和呆哥把老书记的理论延伸了一下,约定这样:谁先发火,谁就抢到小红旗了,另一个人就不许发脾气了,谁违规谁理亏,有理也当没理算。

本来是个理想主义的约定,但有趣的是,这些年还真没吵起来过…或许,灵魂深处,我俩就是两个废柴,看见对方发火便自动畏缩,跟高尚啊文明啊什么的完全没有关系,只是自动地偃旗息鼓。

八年,日子就这么过去了。我妈说两口子总不吵架也不好,我想她说得也有点道理,比如,我们这日子的确是越过越寡淡,也越过越木然了。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尽管我们都深知卧谈会的重要性,但男人天天加班,女人天天看孩子,卧谈会常常没得开,或是只想睡觉没力气开。所以,对彼此,各种视而不见,说起婚姻,一片茫然。

不能算是疏远,但也的确无从亲近。

那段时日,若您要我写《纸婚3》,那可真是难为我——除非您想看悲剧,这我倒是很愿意满足。

心态,是生活的镜子。

直到2012年12月,这个悲摧的龙尾巴。

隆冬,不满周岁的儿子患上肺炎,去医院打针,我全程陪同。医院里人真多,我天天早晨披星戴月去抢沙发座,然后在医院里一边啃烧饼一边等婆婆带孩子来看病。孩子看病时婆婆去注射处排队,等我拿完药再去会合。交钱交药等配药,打针过程各种神经紧张怕乱动怕鼓针,大半天下来筋疲力尽。偏偏由于不断地交叉感染,这种悲摧的遭遇往复四次共计三十一天,整整两个月时间里我和儿子险些以医院为家。我每天满脑子都是打针看病,然后争分夺秒地去单位上班,还要考虑中医中药调节,给孩子们换菜谱补身体…我想,我习惯了,这个家,本来就是我“奥特曼·叶”大显身手的地方,再说我这人劳碌命,换别人盯着我还不放心。

直到两个月后我身心俱疲地倒下,肺炎,发烧39.5度,这中间几乎没让呆哥耽误工作。

可我还是没撑到叮少爷最后一个疗程结束,我咳得天翻地覆,第一次知道孩子也是能传染大人的。

于是我被隔离养病,呆哥第一次登上照顾儿女的历史舞台——跑医院,照顾打针,拿药,哄孩子睡觉,给孩子们讲故事…渐渐也成多面手。半夜里,他还得陪我去医院打针,结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肺炎还剩个小尾巴快要治愈的时候,我又磕了尾椎骨,继续卧床。呆哥很淡定,他已经习惯了跟我在医院里打转,每天除了抓紧有限的业余时间帮我冲中药、端水端饭,还得惦记着中午晚上回家给我做理疗,做完再赶紧回单位上班或加班…我心想:呆哥你终于长大了!

更有趣的是,因为这场卧病,打针的时候、理疗的时候,我们反倒多了很多交流时间。我们说说最近这段日子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也聊聊最近看的书、思考的问题,讲讲朋友们都在做什么、又干了哪些惊世骇俗的事…当然最后总能归结到“你就是不坚持锻炼啊、你就是没有毅力啊、健康的身体很重要啊”一类的老生常谈上,你知道的,呆哥他完全就是个唐僧!

但,不得不承认,所有那些我以为已是必然并将长期存在的木然,开始消失。

一是因为感激,理疗这事儿,烦琐细碎,有人任劳任怨地惦记着,开始初显“少年夫妻老来伴”的意思,不由得你不心生暖意;二是因为共同语言,八年过去,我们还是在很多问题上保持一致,有相同的学习习惯、类似的立场观点,认可对方的一些思考,并就某些意见彼此欣赏。

就像两棵树,因为这些智力支持而生成养分,渐渐枝繁叶茂,枝叶与枝叶在空中握手,然后勾连。

立春了。

到这时,我的身体渐渐好起来。似乎,就在身体渐好、压力渐小的时候,才终于有空感慨这句:至亲至疏夫妻。

进而想,我现在的确写不出欢笑热闹的喜剧了,但也不打算写虐身虐心的悲剧,我此刻倒是更想记录这些温暖的、属于“家”的情感——累得瘦了二十斤,仍然觉得孩子们是最可爱的生物,别说生俩,再多一个我都不嫌烦;老公很忙,不顾家,但危急时刻还是有用的,可见责任心还没有完全泯灭,之前疏远或也是身不由己;公公婆婆我爸我妈还有育儿嫂都很给力,我们是一个欢乐的大家庭。

写这些并非出于炫耀——日子寻常,也没什么可炫耀的——这只是我此刻心情很平静时,理性反思一下,能想起来的感触。

我只是很庆幸地想:还好我一直在这里,而我以为已经极其不靠谱的阿呆哥,他其实也在。幸而,我们只是被忙碌的生活迷了眼,但雾霾散去,雪化了,我们都在原地,没有背对着走远。而那样起起伏伏、歪歪扭扭、走一走扯回来、心存感激、彼此依赖的平淡生活,才是绝大多数人的路途,与绝大多数人的“至亲至疏夫妻”。

而我的孩子们,我的叮&咚,妈妈无法给你们更多物质上的财富,便只能与你们分享这些粗浅心得——终有一天,你们也会为人夫或为人妻,我谨希望,在迎接这份爱情的时候,你们能先明白“责任”的意义,并愿意在苍茫琐碎的生活中,慢下脚步,等等彼此的心灵。

  如果觉得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叶萱小说全集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我们的爱在天涯(短篇小说集)学会忽略学会忘记同桌的距离有多远十年花开你在我的左手边别离歌纸婚2·求子记纸婚,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