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安妮宝贝作品得未曾有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她觉得,现在就不是这样苛刻,提倡传承传统文化,应该尽量地宣传、弘扬、推广古琴,使更多的人知道。教育部门应该担负起这方面的责任,至少在学生中进行普及。音乐课本里应该有民族音乐,让孩子们知道中国还有这样的乐器,长大之后会有认识。

“文化遗产应该推广、传承下去,这是我的看法。”

她开始学琴,是因为父亲的喜好。

这是一位性格颇为独特和边缘的男人。年轻的时候喜欢民族音乐,自己也学过古琴。在上海跟卫仲乐学习。卫仲乐是一位国乐大师,当时教他使用的是五线谱,学起来很困难。他觉得小孩子学习比较好,便到处打听。

“那时候学古琴的人不多。一个姓钱的画家对父亲说,我可以给你女儿介绍一位杨老师。就带我去拜老师,叫杨子镛,家不在上海,在扬州。他住的地方很简陋,是朋友家用来堆放货物的房间,他说这里不好教琴,到你家里教。我家环境也不好,当时住在亭子间,很小。家里只有一张圆桌子,圆桌角可以撑开,就在上面弹。”

杨子镛给她上课,没有具体设定,有时间了、高兴了就教。采用的是极为传统的教法,没有谱,靠脑子生记。告诉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便要记得。那时她年纪轻,学起来很快。当时用一张专门让孩子学习用的的琴,比较短,可能九十公分左右,红色的琴,叫“小春雷”。如今在她女儿那里。这样学了十个月。

“住在英租界时,起先日本人还没有进来。后来日本人侵略进来,就开始状况混乱。日常生活需要,比如买米都是有限制的,需要半夜起来排队,不然就什么都买不到。好的食物都先被日本人吃了,不好的剩下。日子更加难过。杨老师决定回去扬州。我就没有了老师。”

之后,通过父亲朋友的介绍,加入当时的今虞琴社。今虞琴社集中了上海、北京一些有名气的琴人,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就有一次雅集。她心里不胆怯,经常去参加,这样在活动和交往中进一步提高琴艺。其间又拜了张子谦、李明德、徐元白三位老师。

“这四个人都是我的老师。后来这三位老师纠正了我原来十几首琴曲基础上的不足,在识谱、节奏、指法等上面都有所改进。”

当时上海文化氛围浓郁,她接触到的一些人,除了弹古琴、画画,还有打太极拳、唱昆曲的,也都喜欢来琴社。不光弹琴,还舞剑,琴剑合奏,琴瑟合奏。“这些张子谦老师也都会,如果现在他还在世该有一百多岁了。他把琴社的每次雅集都做了记录:今天某某人到会,签名,后来某某人弹什么曲,某某人唱琴歌,一一记录下来,最后出了一本线装书。成都一个朋友说在书里面看到我,拿来给我。一翻,很多人都认识。当时的雅集,真的是一种丰富的高雅的聚会。”

她从十四岁学琴,到现在没有中断。会弹的曲子大概有二十多首,数量不算多。杨子镛教了她《关山月》《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和一些比较难的曲子,一共十三首。张子谦教了两首,一首《龙翔操》,一首《忆故人》。李明德四十多岁过世,教她《普庵咒》。徐元白教《思贤操》,还有一些小的琴曲,后来又到他杭州的家里学了一些别的。

那个年代买一把琴也很容易。古董店里什么都有。有些琴可能是家传的,非常古老,家族落魄了,卖给店里。很多人不识货,但有人看得准,知道是一张有年份的好琴,就趁机买下来。在解放之前琴都不算贵。

学了琴之后又喜欢上了画。今虞琴社也有会画画的人,但不是专业,平时都有其他工作。她遇见顾青瑶,跟着学。顾家在苏州小有名气,家境十分富裕。

“一九四五年日本人投降,一九四六年张大千从四川到上海开画展,住在当时一个女画家李秋君家里。李秋君年纪跟我父亲差不多,四十多岁,她家在石门二路。我们家在北京西路,住得很近。我不知道张大千是谁,回家跟父亲讲。他说张大千很有名气,是大画家。

张大千来了以后,很多上海画家都去拜访他,顾老师也去。无意当中讲到有一个跟她学画的学生会弹古琴,张大千说他有一张琴,哪天让她带我去玩。

第一次见张大千,有顾老师,还有其他很多画家。拿出来的琴是宋代的,琴弦不太好,没人弹过。我年纪轻,力气也有,一看不行就把琴弦重新上了一遍,然后当场弹了一曲《渔樵问答》。一个姓陈的人也弹了。好多人听了都很喜欢。

李秋君招待我们吃饭时,有人对张大千说,你收叶小姐做学生吧。张大千当时很高兴,一口答应。李秋君专门约好时间,我进行比较正式的拜师,送上名帖,跪下来磕头。不像学琴的时候,几乎没有仪式,父亲带去磕个头就算拜过师。”

此后张大千待了一段时间离开了。他平时即是这般来来去去。第二年,又到上海,提出要给自己的画室,“大风堂”的弟子开一个画展。大风堂有很多学生,男女都有。她学画的时间短,跟着他学也就一年。那次画展只画了一张画。

方式是张大千和李秋君一起设计的。和张大千合作,她画竹子,是工笔画,他画人物,写意。画名叫《子猷看竹图》,张大千题款“与名贤弟合作”。这幅画被贴了二十七张红条子,表示有二十七个人想买。张大千因此补画了很多次。

当时他专门画的人物画可能买不到,因为太贵了。

“一九四八年,张大千又到上海。我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环境差,他说,你在这里学画学不好,如果你父亲同意,可以跟我去成都。我就去了。一起去的还有其他人。”

说到这里,就好像把前半生的事情一口气粗粗说完了。她喝茶休息一下。

桐含也在学习古琴,她开始询问桐含,问《阳关三叠》弹到什么程度。桐含说,谱子都背下来、弹下来了,但后来她的琴被拿去修,就再没弹过。

叶老师说,我弹一曲《阳关三叠》,你比较一下,听听是不是一样。她主动提出现场演奏,大家都觉得愉快。坐成一圈,整顿收拾,平心静气,听这个老人抚琴一曲。

《阳关三叠》源自唐人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元二要出使安西,诗人在渭城为朋友设酒送别。这首送别诗在唐代被谱成歌曲广为流传。有人说这首曲子适合缓弹低唱,如此才能表现出婉恋低徊的惜别之情。

古琴的音色,有散、泛、按三种变化,发音独特。散声以空弦发声,刚劲而浑厚。泛音是以左手手指轻触徽位所在的琴弦,轻盈灵动。按声则以左手按弦发音,并移动按指改变声高,形成流畅连贯的旋律。还有特有的走指音。右手拨弦的指法有擘、托、抹、挑、勾、剔、打、摘等方式,以及同时拨双弦的撮指等手法奏出同度、八度、五度等和音。

听的时候,室内只有音韵振动。结束之后,余音未了。

她说,同一首曲子,教起来大同小异,有一些指法也相同。变化主要在于左手,左手的指法很多,比较难。有一些人弹得比较朴实,有一些弹得花哨。同样是《阳关三叠》,不同老师教的会不一样。

“全部照抄是不行的。要一边听,一边想如果这首曲子自己弹,会怎么处理。这样不断思考,发现自己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虽然是跟老师学,自己也要做一些调整。弹多了,就会慢慢找到规律,形成自己的风格。

一开始是老师教,以后自己看谱,找谱弹,这叫打谱。古代的琴谱跟现在不一样,流传下来也会有出入。这种情况下,打谱的人就相当于半个创作。同样的谱,他弹你也弹,打出来味道会不一样。

弹一首琴曲要表现它的内涵。如果是比较伤感的,指法、音调都要与平常的不同。

退休以前弹得比较少,也没有认真研究。退休后比较多地接触了一些琴人,对乐曲的体会也有了一些不同。感觉这个音本来这样弹,但在某些地方那样弹更好,更能表现琴曲的内涵。任何事情都是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中午桐含请吃午餐。

她二四年开始学琴,中间放下过一段时间。如果继续学,就得“把谱子先熟一熟,手在琴弦上磨一磨”,然后才能捡起来。“要下工夫练,否则学不了。”她非常喜欢《普庵咒》。学的话,就打算把这首曲子弹下来。

二八年她去拜访叶老师,喜欢她,就这样认识。两人经常说话聊天。她认为叶老师是中国弹古琴的老一辈人里弹得最好的女性。但还没有跟叶老师学习,大概“还没有把自己的心安定,还没有达成这种因缘”。

  如果觉得得未曾有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安妮宝贝小说全集得未曾有月童度河安妮宝贝中短篇作品眠空清醒记蔷薇岛屿莲花告别薇安二三事彼岸花八月未央素年锦时春宴,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